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连续报告任务中无效后线索对后线索效应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1 后线索效应概述第11-13页
        1.1.1 视觉工作记忆与注意第11页
        1.1.2 后线索效应的概念第11-12页
        1.1.3 后线索效应的经典研究范式第12-13页
        1.1.4 后线索效应分析中的基线条件与统计指标第13页
    1.2 后线索效应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后线索的类型第13-14页
        1.2.2 后线索和探测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第14-15页
        1.2.3 线索的可靠性第15页
        1.2.4 后线索效应的产生是否需要保持集中注意?第15-16页
        1.2.5 多个线索和单一线索第16-17页
    1.3 后线索效应的理论解释第17-21页
        1.3.1 保护说第17-18页
        1.3.2 排除说第18-19页
        1.3.3 优先说第19-21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构想第21-29页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1-23页
        2.1.1 非线索指示项目在记忆保持阶段是衰退了还是仍然保持在记忆中第21页
        2.1.2 采用变化觉察范式探讨后线索效应存在不足第21-22页
        2.1.3 缺乏对非空间性质的后线索效应的有效探讨第22页
        2.1.4 不同记忆负载是否会影响后线索效应的产生第22-23页
    2.2 研究构想第23-29页
        2.2.1 引入无效后线索条件,探讨后线索效应的产生机制第23-24页
        2.2.2 采用连续报告任务来探讨后线索效应第24-25页
        2.2.3 设置非空间性质的后线索第25-26页
        2.2.4 设置不同的记忆负载第26-29页
第三章 无效后线索的存在对后线索效应的影响第29-37页
    3.1 实验一: 无效后线索存在时的空间后线索效应第29-32页
        3.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29页
        3.1.2 研究方法第29-31页
        3.1.3 结果分析第31-32页
        3.1.4 讨论与结论第32页
    3.2 实验二: 无效后线索存在时的非空间后线索效应第32-35页
        3.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32-33页
        3.2.2 研究方法第33-34页
        3.2.3 结果分析第34-35页
        3.2.4 讨论与结论第35页
    3.3 实验一和实验二总讨论第35-37页
第四章 记忆负载和无效后线索对后线索效应的影响第37-51页
    4.1 实验三: 高低记忆负载下无效后线索存在时的空间后线索效应第37-43页
        4.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37-38页
        4.1.2 研究方法第38-40页
        4.1.3 结果分析第40-41页
        4.1.4 讨论与结论第41-43页
    4.2 实验四: 高低记忆负载下无效后线索存在时的非空间后线索效应第43-48页
        4.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43页
        4.2.2 研究方法第43-45页
        4.2.3 结果分析第45-47页
        4.2.4 讨论与结论第47-48页
    4.3 实验三和实验四总讨论第48-51页
第五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第51-55页
    5.1 总讨论第51-54页
        5.1.1 优先说较好地解释了后线索效应第51-52页
        5.1.2 后线索的性质(空间/非空间)和记忆负载的大小会影响后线索效应的产生第52-54页
    5.2 总结论第54-55页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55-57页
    6.1 创新之处第5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5-67页
致谢第67-69页
个人简历第69-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糊程度和决策角色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内隐自尊水平大学生对人际评价信息的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