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模糊程度和决策角色对模糊规避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1页
绪论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1 模糊规避第13-21页
        1.1.1 模糊规避的提出第13-14页
        1.1.2 模糊规避的理论解释第14-17页
        1.1.3 模糊规避的研究范式第17-18页
        1.1.4 模糊规避的影响因素第18-21页
    1.2 决策角色第21-25页
        1.2.1 决策角色概述第21页
        1.2.2 决策角色的理论解释第21-25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第25-29页
    2.1 问题提出第25-26页
        2.1.1 模糊程度对模糊规避的作用第25-26页
        2.1.2 在模糊决策中,人们为自己或他人决策时模糊规避是否存在差异第26页
        2.1.3 个体差异在模糊规避中的作用第26页
    2.2 研究思路第26-28页
    2.3 研究意义第28-29页
        2.3.1 理论意义第28页
        2.3.2 实践意义第28-29页
第三章 实验一 模糊程度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第29-33页
    3.1 研究目的第29页
    3.2 研究方法第29-31页
        3.2.1 被试第29页
        3.2.2 实验设计第29-30页
        3.2.3 实验材料第30页
        3.2.4 实验程序第30-31页
        3.2.5 数据处理第31页
    3.3 结果分析第31页
    3.4 讨论第31-32页
    3.5 结论第32-33页
第四章 实验二 个体在不同模糊程度情境中为自我—他人决策时的模糊规避行为第33-41页
    4.1 实验二 A:不同模糊程度下个体为自己或抽象他人决策时的模糊规避行为第33-36页
        4.1.1 研究目的第33页
        4.1.2 研究方法第33-35页
        4.1.3 结果分析第35页
        4.1.4 讨论第35-36页
        4.1.5 结论第36页
    4.2 实验二 B:不同模糊程度下个体为自己或不同社会距离的具体他人决策时的模糊规避行为第36-41页
        4.2.1 研究目的第36-37页
        4.2.2 研究方法第37-38页
        4.2.3 结果分析第38页
        4.2.4 讨论第38-39页
        4.2.5 结论第39-41页
第五章 模糊程度、决策角色及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第41-49页
    5.1 实验三 A:模糊程度、决策角色(自己、抽象他人)及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第41-45页
        5.1.1 研究目的第41页
        5.1.2 研究方法第41-42页
        5.1.3 结果分析第42-43页
        5.1.4 讨论第43-44页
        5.1.5 结论第44-45页
    5.2 实验三 B:模糊程度、决策角色(自己、具体他人)及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第45-49页
        5.2.1 研究目的第45页
        5.2.2 研究方法第45-46页
        5.2.3 结果分析第46页
        5.2.4 讨论第46-47页
        5.2.5 结论第47-49页
第六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第49-55页
    6.1 模糊程度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第49页
    6.2 决策角色对模糊规避的影响第49-51页
    6.3 决策角色和调节定向对模糊规避的交互影响第51-52页
    6.4 总结论第52页
    6.5 本研究的创新第52-53页
    6.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附录一第61-65页
附录二第65-6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7-69页
致谢第69-71页
个人简历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汉丞相司直考察
下一篇:连续报告任务中无效后线索对后线索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