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章 德育方法的相关理论问题 | 第22-28页 |
1.1 德育与德育方法的概念 | 第22-24页 |
1.1.1 德育的概念 | 第22-23页 |
1.1.2 德育方法的概念 | 第23-24页 |
1.2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 | 第24-26页 |
1.2.1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概念 | 第24-25页 |
1.2.2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关系 | 第25-26页 |
1.3 德育方法比较研究的原则 | 第26-28页 |
1.3.1 系统比较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第26页 |
1.3.2 客观性原则 | 第26页 |
1.3.3 发展性原则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分析 | 第28-40页 |
2.1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的主要特点 | 第28-31页 |
2.1.1 德育实施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 第28-29页 |
2.1.2 德育目标强调品德核心价值的建立及其行为准则之实践 | 第29-30页 |
2.1.3 德育资源的多元整合 | 第30-31页 |
2.2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 第31-37页 |
2.2.1 隐性教育法 | 第31-32页 |
2.2.2 心理咨询法 | 第32-33页 |
2.2.3 群育法 | 第33-35页 |
2.2.4 服务学习法 | 第35-36页 |
2.2.5 情感陶冶法 | 第36-37页 |
2.3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37-40页 |
2.3.1 德育方法运用缺乏统一的目的性 | 第37-38页 |
2.3.2 德育方法缺乏必要的灌输 | 第38-39页 |
2.3.3 德育方法过于强调学生主体性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大陆高校德育方法分析 | 第40-52页 |
3.1 大陆高校德育的主要特点 | 第40-42页 |
3.1.1 德育课程的统一性 | 第40页 |
3.1.2 德育目标的明确性 | 第40-41页 |
3.1.3 德育内容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3.2 大陆高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 第42-48页 |
3.2.1 课堂教学法 | 第42-43页 |
3.2.2 心理咨询法 | 第43页 |
3.2.3 榜样示范法 | 第43-45页 |
3.2.4 实践锻炼法 | 第45-46页 |
3.2.5 陶冶教育法 | 第46-47页 |
3.2.6 网络教育法 | 第47-48页 |
3.3 大陆高校德育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48-52页 |
3.3.1 侧重显性德育方法,隐性德育方法运用不足 | 第48-49页 |
3.3.2 方法上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具体实际重视不足 | 第49-50页 |
3.3.3 重视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重视不足 | 第50页 |
3.3.4 注重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有待加强和完善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之比较 | 第52-61页 |
4.1 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的相同点 | 第52-56页 |
4.1.1 都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基本途径 | 第52页 |
4.1.2 都以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重要方法 | 第52-54页 |
4.1.3 都重视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 | 第54页 |
4.1.4 都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德育作用 | 第54-56页 |
4.2 大陆与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的不同点 | 第56-61页 |
4.2.1 大陆高校注重显性德育,台湾高校注重隐性德育 | 第56-57页 |
4.2.2 大陆高校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台湾高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第57-58页 |
4.2.3 大陆高校注重政治性的实践活动,台湾高校注重生活化的社会服务 | 第58-59页 |
4.2.4 大陆高校注重教育规范的培养,台湾高校注重个人个性的形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台湾地区高校德育方法对大陆高校德育的启示 | 第61-68页 |
5.1 重视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德育方法 | 第61-62页 |
5.2 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本位教学理念 | 第62-63页 |
5.3 善用多样化的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践效果 | 第63-65页 |
5.4 加强德育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借鉴先进的德育理念 | 第65-66页 |
5.5 拓宽德育途径,建立多维度德育模式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