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脱硫技术 | 第11-13页 |
1.3 煤气脱硫法 | 第13-15页 |
1.4 高温煤气脱硫法及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 第15-26页 |
1.4.1 纯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 第16-21页 |
1.4.2 负载型氧化物脱硫剂 | 第21-26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锰基脱硫剂的性能测试和表征技术 | 第28-36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 实验中所用溶液的配制 | 第29-30页 |
2.3 脱硫剂性能评估测试 | 第30-31页 |
2.4 硫化氢出口浓度分析 | 第31-32页 |
2.5 硫化-再生机理研究 | 第32-33页 |
2.6 脱硫剂表征技术 | 第33-36页 |
2.6.1 X射线粉末衍射(X-raydiffraction,XRD) | 第33页 |
2.6.2 氮气等温吸附测试 | 第33-34页 |
2.6.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34页 |
2.6.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4-35页 |
2.6.5 固体紫外光谱分析(UV-Vis) | 第35页 |
2.6.6 程序升温还原/氧化测试(H_2-TPR/O_2-TPO) | 第35页 |
2.6.7 电子自旋共振分析(ESR) | 第35-36页 |
第3章 Mn-Fe-Mo/FSM-16脱硫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 第36-59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脱硫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3.2.1 载体的合成 | 第37页 |
3.2.2 锰基脱硫剂的合成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8页 |
3.3.1 载体表征 | 第38-40页 |
3.3.2 脱硫剂表征 | 第40-49页 |
3.3.3 脱硫活性评估 | 第49-53页 |
3.3.4 飞行时间质谱(TOF-MS)研究硫化-再生机理 | 第53-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高抗水的CaO-MnO_x/MSU-H脱硫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 第59-78页 |
4.1 引言 | 第59-60页 |
4.2 脱硫剂的制备 | 第60-61页 |
4.2.1 载体(MSU-H)的合成 | 第60页 |
4.2.2 脱硫剂的制备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7页 |
4.3.1 载体的表征 | 第61-63页 |
4.3.2 新鲜和硫化后脱硫剂的结构表征 | 第63-69页 |
4.3.3 脱硫活性测试 | 第69-71页 |
4.3.4 气体组成对脱硫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5 脱硫剂的再生测试 | 第73-77页 |
4.4 结论 | 第77-78页 |
第5章 介孔La-Mn/Al_2O_3-CaO脱硫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 第78-95页 |
5.1 前言 | 第78-79页 |
5.2 载体和脱硫剂的制备 | 第79-8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4页 |
5.3.1 载体结构表征 | 第80-81页 |
5.3.2 脱硫剂的结构表征 | 第81-87页 |
5.3.3 脱硫活性测试 | 第87-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95-97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