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一、 我国犯罪中止自动性的认定概述 | 第9-14页 |
(一) 犯罪中止及犯罪中止自动性 | 第9页 |
(二) 犯罪中止自动性认定之重要性 | 第9-11页 |
1、 有利于贯彻我国的刑事政策 | 第9-10页 |
2、 有利于明确犯罪中止之成立范围 | 第10页 |
3、 有利于解决犯罪中止认定之实践困难 | 第10页 |
4、 有利于维护我国刑法之统一适用 | 第10-11页 |
(三) 我国犯罪中止自动性的认定现状 | 第11-14页 |
二、 犯罪中止自动性认定标准的确定 | 第14-23页 |
(一) 犯罪中止自动性认定标准理论分析 | 第14-17页 |
(二) 犯罪中止自动性认定标准理论分歧之实质及原因 | 第17-18页 |
(三) 如何选择犯罪中止自动性的认定标准 | 第18-23页 |
1、 以主观说为基础 | 第18-20页 |
2、 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 第20-23页 |
三、 我国司法实践中犯罪中止自动性认定建议 | 第23-28页 |
(一) 基于恐惧、惊愕等而放弃犯罪行为的认定 | 第23-24页 |
(二) 基于害怕被发现、逮捕等而放弃犯罪行为的认定 | 第24-25页 |
(三) 基于目的物障碍而停止犯罪行为的认定 | 第25-26页 |
(四) 基于没有预料的障碍而放弃犯罪行为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谢辞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