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上占有的认定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7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 占有认定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一) 占有是区分盗窃和侵占的关键 | 第9-11页 |
| (二) 国内外对占有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 二、 占有的一般情形——两大基本类型 | 第13-21页 |
| (一) 人在现场的占有 | 第13-16页 |
| 1、 身体的紧密占有 | 第13-14页 |
| 2、 身体的弛缓占有 | 第14-16页 |
| (二) 私密空间的占有 | 第16-21页 |
| 1、 私密空间的认定 | 第17-18页 |
| 2、 私密空间占有无需物主主观支配意识 | 第18-19页 |
| 3、 私密空间的扩展 | 第19-21页 |
| 三、 占有特殊形态——“遗留物”的占有 | 第21-29页 |
| (一) 遗留物的特征 | 第21-28页 |
| 1、 物主有意识遗留 | 第21-24页 |
| 2、 行为人明知财物为他人有意遗留 | 第24-26页 |
| 3、 并非人在现场的占有或私密空间占有 | 第26-27页 |
| 4、 物主主观上并无将财物转移占有之意思 | 第27-28页 |
| (二) 遗留物对区分盗窃和侵占的意义 | 第28-29页 |
| 四、 几种特殊情形占有的认定 | 第29-34页 |
| (一) 死者的占有 | 第29页 |
| (二) 银行存款的占有 | 第29页 |
| (三) 封碱物的占有 | 第29-31页 |
| (四) 遗忘在特定场所之物的占有 | 第31-34页 |
| 1、 刑法学界对遗忘物的争论 | 第31页 |
| 2、 争论缘由之检讨及本文观点 | 第31-32页 |
| 3、 忘在特定场所之物占有的认定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谢辞 | 第38-40页 |
| 后记 | 第40-42页 |
| 个人简历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