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7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1.1 时空数据挖掘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1.2 专题地图集发展综述 | 第19-21页 |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 | 第23-24页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 | 第27-43页 |
2.1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 | 第27-29页 |
2.1.1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的概念 | 第27-28页 |
2.1.2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的关系 | 第28页 |
2.1.3 专题数据、专题信息与专题知识的转换 | 第28-29页 |
2.2 专题时空数据 | 第29-34页 |
2.2.1 专题时空数据的特征 | 第29-31页 |
2.2.2 一般常规数据与时空数据的比较 | 第31-32页 |
2.2.3 专题时空数据结构 | 第32-33页 |
2.2.4 专题时空数据模型 | 第33-34页 |
2.2.5 专题时空数据库 | 第34页 |
2.3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 | 第34-39页 |
2.3.1 时空数据挖掘的概念 | 第34-36页 |
2.3.2 时空数据挖掘所能发现的知识类型 | 第36页 |
2.3.3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的主要方法分析 | 第36-37页 |
2.3.4 专题时空数据挖掘的一般过程 | 第37-39页 |
2.4 专题时空知识管理系统 | 第39-42页 |
2.4.1 专题时空知识库 | 第39-40页 |
2.4.2 专题时空知识管理内涵 | 第40-41页 |
2.4.3 专题时空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研究 | 第43-61页 |
3.1 专题地图集概述 | 第43-45页 |
3.1.1 专题地图 | 第43页 |
3.1.2 专题地图集 | 第43-45页 |
3.2 专题地图集设计基础理论研究 | 第45-56页 |
3.2.1 专题地图集综合制图理论 | 第45-49页 |
3.2.2 专题地图集系统化设计理论 | 第49-54页 |
3.2.3 专题地图集统一协调理论 | 第54-56页 |
3.3 基于知识的现代专题地图集智能化设计理论 | 第56-60页 |
3.3.1 地学专题知识内涵 | 第56-57页 |
3.3.2 地学专题知识表示方法 | 第57-59页 |
3.3.3 基于知识的现代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模式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专题地图集设计方法研究 | 第61-86页 |
4.1 专题地图集总体设计 | 第61-65页 |
4.1.1 专题地图集的总体设计书 | 第61-63页 |
4.1.2 专题地图集图组设计与选题设计 | 第63-64页 |
4.1.3 专题要素特征分析与单幅专题地图的总体设计 | 第64-65页 |
4.2 专题地图集版式设计与装帧设计 | 第65-69页 |
4.2.1 底图设计 | 第65-66页 |
4.2.2 表示方法设计 | 第66-67页 |
4.2.3 图面设计与整饰设计 | 第67-69页 |
4.2.4 装帧设计与出版制印设计 | 第69页 |
4.3 专题地图集编辑设计 | 第69-75页 |
4.3.1 专题地图集编辑设计书 | 第69-71页 |
4.3.2 专题地图集编辑设计 | 第71-75页 |
4.4 基于知识的专题地图集智能化设计 | 第75-84页 |
4.4.1 专题地图手工制图与自动化制图 | 第75-77页 |
4.4.2 传统地图设计专家系统概念模式 | 第77-78页 |
4.4.3 面向专题制图要素的地学专题知识分类体系 | 第78页 |
4.4.4 专题地图制图知识分类和表达方法 | 第78-80页 |
4.4.5 地理专题时空信息智能处理 | 第80-81页 |
4.4.6 专题地图制图智能设计中两种知识的应用 | 第81-83页 |
4.4.7 两种知识共同驱动下的专题地图智能化设计模型(TMIDM)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以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为例 | 第86-121页 |
5.1 编制《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意义 | 第87-89页 |
5.1.1 编制《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重要性 | 第87-88页 |
5.1.2 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 | 第88-89页 |
5.2 性别时空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 | 第89-97页 |
5.2.1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 | 第90页 |
5.2.2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模型 | 第90-91页 |
5.2.3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库 | 第91-92页 |
5.2.4 性别时空统计数据挖掘 | 第92-93页 |
5.2.5 性别统计知识管理系统 | 第93-97页 |
5.3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总体设计 | 第97-104页 |
5.3.1 《中国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编制目的、性质和设计指导思想 | 第97-99页 |
5.3.2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选题与整体结构 | 第99页 |
5.3.3 地图设计与编排 | 第99-100页 |
5.3.4 技术方法与工艺流程 | 第100-103页 |
5.3.5 资料收集 | 第103-104页 |
5.4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编辑设计技术规定 | 第104-116页 |
5.4.1 《中国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版式规格 | 第104-105页 |
5.4.2 地理底图 | 第105-106页 |
5.4.3 图面设计与配置要求 | 第106-110页 |
5.4.4 统计图表 | 第110-115页 |
5.4.5 图例 | 第115-116页 |
5.4.6 其他规定 | 第116页 |
5.5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的智能化设计 | 第116-119页 |
5.5.1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智能化设计内容 | 第116-117页 |
5.5.2. 性别专题地图集智能设计的技术实现 | 第117-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6.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1-122页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附件:《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地图集》选题内容 | 第12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45-148页 |
后记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