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反硝化聚磷菌的特性及同步脱氮除磷机理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6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及研究现状第19-28页
        1.2.1 生物除磷机理及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2 生物脱氮理论及研究现状第21-25页
        1.2.3 同步脱氮除磷理论第25-28页
    1.3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及研究现状第28-35页
        1.3.1 生物除磷工艺第28-29页
        1.3.2 生物脱氮工艺第29-32页
        1.3.3 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第32-35页
    1.4 反硝化脱氮除磷的微生物学研究第35-42页
        1.4.1 微生物多项分类第35-36页
        1.4.2 传统微生物分离技术第36-39页
        1.4.3 分子生态学研究第39-42页
    1.5 生物强化技术及研究现状第42-43页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43-46页
        1.6.1 课题来源第43页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3-44页
        1.6.3 研究内容第44-46页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46-67页
    2.1 试验装置及试验材料第46-49页
        2.1.1 SBR反应器装置第46页
        2.1.2 SBR生物强化小试装置第46-48页
        2.1.3 试验水质和接种污泥第48页
        2.1.4 启动期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第48-49页
    2.2 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第49-53页
        2.2.1 PCR-DGGE分析第49-51页
        2.2.2 荧光原位杂交第51-53页
    2.3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筛选第53-55页
        2.3.1 菌种来源第53页
        2.3.2 培养基第53-54页
        2.3.3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第54页
        2.3.4 菌种筛选第54-55页
    2.4 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第55-60页
        2.4.1 菌种形态特征第55-56页
        2.4.2 生理生化试验第56页
        2.4.3 脂肪酸鉴定第56-57页
        2.4.4 16S rRNA和反硝化功能基因序列的测定第57-59页
        2.4.5 16S rR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第59-60页
    2.5 反硝化聚磷菌生态特征及性能第60-64页
        2.5.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0页
        2.5.2 生态影响因子第60-61页
        2.5.3 释磷/吸磷效能第61-62页
        2.5.4 其它试验第62-64页
    2.6 水质分析项目与方法第64页
    2.7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第64-67页
        2.7.1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64-65页
        2.7.2 试验试剂第65-67页
第3章 AOA型SBR反应器的启动及性能第67-96页
    3.1 启动期的运行效果及性能第68-75页
        3.1.1 COD的去除第68-69页
        3.1.2 氮的去除第69-71页
        3.1.3 磷的去除第71-72页
        3.1.4 一周期内水质的变化第72-73页
        3.1.5 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第73-75页
    3.2 启动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第75-94页
        3.2.1 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析第75-82页
        3.2.2 基于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分析第82-91页
        3.2.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第91-94页
    3.3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4章 反硝化聚磷菌的多项分类及系统发育分析第96-111页
    4.1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第96-98页
    4.2 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第98-101页
    4.3 反硝化聚磷菌的鉴定第101-110页
        4.3.1 形态特征第102页
        4.3.2 生理生化鉴定第102-104页
        4.3.3 16S rRNA序列鉴定第104-105页
        4.3.4 反硝化功能基因序列分析第105-110页
    4.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5章 反硝化聚磷菌的生态特性和机理研究第111-136页
    5.1 生长曲线第111-115页
    5.2 代时的计算第115-116页
    5.3 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第116-119页
    5.4 生态影响因子第119-125页
        5.4.1 NO_3~--N浓度对缺氧吸磷的影响第119-120页
        5.4.2 磷浓度的影响第120-121页
        5.4.3 pH值的影响第121-123页
        5.4.4 碳源的影响第123-124页
        5.4.5 温度的影响第124-125页
    5.5 厌氧释磷/缺氧吸磷效能第125-128页
    5.6 胞外聚合物第128-132页
        5.6.1 EPS的提取第129-131页
        5.6.2 EPS对磷的去除作用第131-132页
    5.7 复配第132-134页
    5.8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第6章 应用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强化试验研究第136-157页
    6.1 SBR快速启动程序第136-137页
    6.2 生物强化系统的启动效果第137-143页
        6.2.1 COD的去除第137-138页
        6.2.2 氮的去除第138-140页
        6.2.3 磷的去除第140-141页
        6.2.4 污泥性能的变化第141-143页
    6.3 生物强化快速启动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第143-156页
        6.3.1 基于16S rRNA基因的分析第143-147页
        6.3.2 基于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分析第147-156页
    6.4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157-160页
    7.1 结论第157-159页
    7.2 建议第159-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会元别集考论
下一篇:专题地图集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