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3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电离层介绍及F_0F_2变化分析 | 第22-36页 |
2.1 电离层平静期F_oF_2变化 | 第22-24页 |
2.2 电离层与太阳活动相关性 | 第24-25页 |
2.3 电离层与磁暴相关性 | 第25-29页 |
2.3.1 冬季响应 | 第27-28页 |
2.3.2 夏季响应 | 第28页 |
2.3.3 分季响应 | 第28-29页 |
2.3.4 结论和讨论 | 第29页 |
2.4 电离层暴 | 第29-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地震电离层前兆介绍及分析 | 第36-45页 |
3.1 地震电离层前兆简介 | 第36-38页 |
3.2 地震电离层前兆分析实例 | 第38-43页 |
3.3 地震电离层前兆与电离层暴的比较 | 第43-44页 |
3.3.1 相同点 | 第43页 |
3.3.2 不同点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电离层背景场构建 | 第45-89页 |
4.1 国际参考电离层IRI | 第45-50页 |
4.1.1 IRI简介 | 第45页 |
4.1.2 IRI在中国地区的误差 | 第45-50页 |
4.2 构建模型方法 | 第50-55页 |
4.2.1 背景介绍 | 第50页 |
4.2.2 BP神经网络简介 | 第50-51页 |
4.2.3 BP算法的改进 | 第51-52页 |
4.2.4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 | 第52-55页 |
4.3 背景场构建(一):电离层骚扰提前1~3天预报 | 第55-61页 |
4.3.1 电离层骚扰事件定义 | 第55页 |
4.3.2 数据处理及网络结构 | 第55-58页 |
4.3.3 结果及分析 | 第58-61页 |
4.4 背景场构建(二):中国地区FOF2区域模型 | 第61-78页 |
4.4.1 实验数据和神经网络的构建 | 第61-65页 |
4.4.2 GA-BP神经网络的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65-77页 |
4.4.3 总结和讨论 | 第77-78页 |
4.5 背景场构建(三):FOF2单站电离层暴提前1~24小时预测模型 | 第78-86页 |
4.5.1 网络的构建 | 第78-79页 |
4.5.2 样本选择及样本处理 | 第79-80页 |
4.5.3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80-86页 |
4.5.4 总结 | 第86页 |
4.6 背景场构建(四):TEC东亚扇区区域外推模型 | 第86-88页 |
4.6.1 模型的构建 | 第86页 |
4.6.2 数据选择及样本处理 | 第86-87页 |
4.6.3 结果分析及总结 | 第87-8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技术初步方案 | 第89-106页 |
5.1 华北地区实时F_oF_2地图模型 | 第89-99页 |
5.1.1 分析方法及模型输入输出 | 第89-90页 |
5.1.2 数据选择和预报结果 | 第90-98页 |
5.1.3 总结和讨论 | 第98-99页 |
5.2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初步方案 | 第99-103页 |
5.2.1 地震前兆短期预报背景介绍 | 第99-100页 |
5.2.2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原理 | 第100-101页 |
5.2.3 地震电离层前兆的理论实现 | 第101-103页 |
5.2.4 算法的优势 | 第103页 |
5.3 地震电离层前兆短期预报方案软件实现 | 第103-105页 |
5.3.1 任务目标 | 第103页 |
5.3.2 软件实现效果图 | 第103-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6-10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106-107页 |
6.2 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硕博连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17页 |
硕博连读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