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4-21页 |
一、 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 第14-17页 |
二、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及思路 | 第17-21页 |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嬗变 | 第21-50页 |
第一节 艺术/政治/市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身份定位 | 第21-37页 |
一、 高调的政治姿态与无法下移的尴尬 | 第22-28页 |
二、 政府强力推动的 “商业化”位移 | 第28-33页 |
三、 大众文化身份的认同 | 第33-37页 |
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商业化探索 | 第37-50页 |
一、 人文立场与大众趣味 | 第37-42页 |
二、 “世俗化”影像策略 | 第42-46页 |
三、 商业化生产方式 | 第46-50页 |
第二章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 | 第50-92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表达手法的传承 | 第51-65页 |
一、 仪式化场景 | 第51-55页 |
二、 被改造的爱情叙事 | 第55-59页 |
三、 浪漫诗意风格的延续 | 第59-61页 |
四、 不仅是背景的“战争” | 第61-65页 |
第二节 意识形态表达手法新变 | 第65-92页 |
一、 “伦理化”叙事 | 第65-71页 |
二、 纪实性手法 | 第71-75页 |
三、 类型融合与视觉奇观 | 第75-85页 |
四、 穿越历史时空的 “人” | 第85-92页 |
第三章 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困境 | 第92-110页 |
第一节 被淡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92-103页 |
一、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新意识形态” | 第94-98页 |
二、 政治意识形态言说的“移植”和“柔化” | 第98-103页 |
第二节 多元表达对核心价值的消解 | 第103-110页 |
一、 消费文化的媚俗引起道德困境 | 第103-106页 |
二、 脱离历史情境的“人性” | 第106-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附录: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细目(1990-2011) | 第118-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