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作品评论和研究论文

西方女性阅读理论在中国的境遇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3页
第1章 西方“女性阅读”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第13-22页
    1.1 凯特·米利特的“女性阅读”视角的引入第16-18页
    1.2 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女性主义诗学”第18页
    1.3 乔纳森·卡勒的“作为妇女的阅读”第18-20页
    1.4 克里斯蒂娃的女性“符号学”第20-22页
第2章 西方“女性阅读”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变化第22-41页
    2.1 西方“女性阅读”理论在中国的传入与运用第23-29页
        2.1.1 对具有男权倾向的男性作家作品的颠覆第23-26页
        2.1.2 对具有男权倾向的女性作家作品的颠覆第26-29页
    2.2 西方“女性阅读”理论在中国的变化第29-34页
        2.2.1 淡化政治性,强化非政治性第29-30页
        2.2.2 淡化单一性视野,强化多维性视野第30-32页
        2.2.3 突破作品纸质局限,强调视像领域批评第32-34页
    2.3 西方“女性阅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困境第34-41页
        2.3.1 缺乏“女性阅读”理论的构建第34-35页
        2.3.2 过度使用两性极端对立的立场第35-36页
        2.3.3 局限于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史的研究第36-41页
第3章 走出困境——“女性阅读”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结合第41-51页
    3.1 “女性阅读”理论出现的必然性第41-44页
        3.1.1 历史发展的必然第41-42页
        3.1.2 理论发展的必然第42-44页
    3.2 女性阅读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相互统一第44-49页
        3.2.1 读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第44-46页
        3.2.2 女性主体地位的确定第46-49页
    3.3 修正后的“女性阅读”理论的意义第49-51页
        3.3.1 有利于还原与重建女性真实形象第49页
        3.3.2 有利于提升女性精神层次,体现两性和谐的人文情怀第49页
        3.3.3 有利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完善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看不见的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下一篇: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金陵判词中修辞翻译的归化与异化--From the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