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养护、维修与技术改造论文

隧道岩溶探测、灾害预防与处治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岩溶对隧道建设的影响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岩溶的探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岩溶处治技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公路隧道岩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4-16页
        1.3.1 岩溶地区超前地质探测主要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3.2 岩溶处治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1.5 论文写作背景第17-18页
第二章 岩溶地区的地质第18-28页
    2.1 岩溶概况第18页
    2.2 岩溶产生的条件第18-19页
        2.2.1 可溶性岩石第18-19页
        2.2.2 岩石的渗透性第19页
        2.2.3 水的溶蚀性第19页
        2.2.4 水的运动性第19页
    2.3 气候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19-20页
    2.4 岩性对岩溶的影响第20页
    2.5 岩层厚度和岩层组合对岩溶的影响第20页
    2.6 地质构造对岩溶的影响第20-22页
        2.6.1 岩层组合的空间位置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20-21页
        2.6.2 断裂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21页
        2.6.3 褶皱对岩溶的影响第21-22页
    2.7 地壳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22页
    2.8 地形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第22页
    2.9 山区岩溶地下水运动特征第22-23页
    2.10 岩溶发育的阶段划分第23页
    2.11 岩溶的垂直分带第23-24页
    2.12 杜公岭隧道的岩溶地质情况第24-27页
        2.12.1 隧道概况第24-25页
        2.12.2 岩溶发育规律总结第25-27页
    2.1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岩溶地区的超前地质预报第28-57页
    3.1 岩溶地区的超前地质预报的概况第28-29页
        3.1.1 超前地质地质预报的必要性第28页
        3.1.2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第28页
        3.1.3 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第28页
        3.1.4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第28-29页
    3.2 地质雷达探测法第29-38页
        3.2.1 地质雷达的探测原理第29-32页
        3.2.2 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对雷达探测的影响分析第32-34页
        3.2.3 雷达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吸收程度分析第34-36页
        3.2.4 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分析第36-37页
        3.2.5 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第37-38页
    3.3 地质雷达图像的解释第38-41页
        3.3.1 反射层的拾取第38页
        3.3.2 地质雷达图像特征解释第38-41页
    3.4 杜公岭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规律总结第41-52页
        3.4.1 地质雷达探测占用时间对施工进度的影响第43页
        3.4.2 施工中地质雷达的测线布设第43-45页
        3.4.3 掌子面围岩平整度对地质雷达探测结果的影响第45-48页
        3.4.4 掌子面前方不同界面反射信号的叠加、覆盖影响前方地质的判释第48-50页
        3.4.5 雷达探测的深度应该叠加第50-51页
        3.4.6 隧道掌子面雷达探测的适宜点数第51页
        3.4.7 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在结合地质分析的同时结合超前钻探第51-52页
    3.5 杜公岭隧道成功探测实例第52-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岩溶灾害的预防第57-76页
    4.1 岩溶的分类第57页
        4.1.1 按照岩溶的发育规模分类第57页
        4.1.2 按照充填物的特征分类第57页
    4.2 岩溶灾害示警及隧道内部的应急避险措施第57-60页
        4.2.1 地质超前预报对岩溶的示警第57-58页
        4.2.2 岩溶隧道施工中应急避险措施第58-60页
    4.3 岩溶区隧道施工对岩溶灾害的预防措施第60-62页
        4.3.1 岩溶类型的判定第60页
        4.3.2 施工预防措施第60-62页
    4.4 岩溶区隧道的监控量测第62-75页
        4.4.1 传统监测方法对岩溶区隧道位移的量测第64-70页
        4.4.2 激光位移实时监测系统在岩溶隧道中的应用第70-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岩溶的处治第76-91页
    5.1 小型岩溶的处治第76-78页
        5.1.1 无充填或半充填型小型岩溶第76-77页
        5.1.2 有充填型的小型溶洞第77-78页
    5.2 大型溶洞的处治技术第78-83页
        5.2.1 大型干溶洞的处治第79-80页
        5.2.2 大型充填型溶洞第80-82页
        5.2.3 大型含水性溶洞第82-83页
    5.3 工程实例第83-90页
        5.3.1 杜公岭隧道 K35+330 岩溶处治第83-85页
        5.3.2 杜公岭隧道 K34+430 岩溶处治第85-86页
        5.3.3 杜公岭隧道 K35+158 岩溶问题第86-90页
    5.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结论和建议第91-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可拓学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