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京西传统村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2页
    1.1 研究缘起和目的第10-11页
    1.2 研究方法第11-15页
        1.2.1 文献文物考证第11页
        1.2.2 实地考察第11-12页
        1.2.3 图像法第12-14页
        1.2.4 比较法与归纳法第14页
        1.2.5 典型个案法第14-15页
    1.3 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论文创新点第15-21页
        1.3.1 国内外聚落研究的多维视野第15-19页
        1.3.2 北京地区的传统村落研究第19-20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20-21页
    1.4 理论基础第21-32页
        1.4.1 人类聚居学理论第21-25页
        1.4.2 文化生态学理论第25-32页
第二章 京西传统村落概述第32-56页
    2.1 “京西传统村落”界定第32-37页
        2.1.1 “京西”概念界定第32页
        2.1.2 “传统村落”范围界定第32-36页
        2.1.3 门头沟区传统村落保存数量众多的原因分析第36-37页
    2.2 京西自然环境第37-39页
        2.2.1 地形地貌第37-38页
        2.2.2 水文地质第38页
        2.2.3 气候条件第38-39页
    2.4 京西传统村落地理分布特征第39-44页
        2.4.1 深山区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大第39-41页
        2.4.2 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与海拔成反比第41页
        2.4.3 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第41-42页
        2.4.4 传统村落沿古道分布第42-44页
    2.5 京西传统村落的风水与选址第44-54页
        2.5.1 川底下:蜿蜒磅礴聚福禄第45-51页
        2.5.2 灵水:静卧群山立玄武第51-54页
    2.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京西文化生态层级体系及传统村落成因分析第56-95页
    3.1 京西文化生态圈的层级结构分析第56-60页
        3.1.1 文化生态位第56-57页
        3.1.2 京西聚落文化的层级划分第57-60页
    3.2 京西聚落文化的层级格局第60-74页
        3.2.1 京西文化圈与其他文化圈的交错重叠第60-61页
        3.2.2 京西原初文化第61-62页
        3.2.3 京西文化生态圈内的层级谱系第62-74页
    3.3 文化群落在文化生态链上的传播第74-79页
        3.3.1 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京西古道第75-76页
        3.3.2 孕育文化并促进文化传播的的永定河第76-78页
        3.3.3 与政治和经济相关的人口迁移第78-79页
    3.4 人地关系论与京西传统村落成因分析第79-93页
        3.4.1 人地关系论第79-81页
        3.4.2 京西传统村落成因第81-93页
    3.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四章 京西传统村落建筑地域特征第95-123页
    4.1 传统村落建筑实例测绘分析第95-99页
        4.1.1 宗教建筑测绘分析第95-98页
        4.1.2 戏台建筑测绘分析第98-99页
    4.2 京西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地域特征分析第99-111页
        4.2.1 建筑结构体系第100-102页
        4.2.2 建筑与山地的结合方式第102-103页
        4.2.3 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第103-106页
        4.2.4 建筑装饰的运用第106-111页
    4.3 京西传统村落典型民居形式——山地合院第111-122页
        4.3.1 山地合院类型划分第111-115页
        4.3.2 因地制宜的合院空间布局第115-117页
        4.3.3 山地合院的空间组成第117-122页
    4.4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五章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特征第123-147页
    5.1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界面分析第124-132页
        5.1.1 侧界面第125-129页
        5.1.2 底界面第129-130页
        5.1.3 顶界面第130-132页
    5.2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构成第132-142页
        5.2.1 主街第133-134页
        5.2.2 支线巷道第134-136页
        5.2.3 街巷节点第136-142页
    5.3 京西传统村落街巷平面形态第142-146页
        5.3.1 鱼骨型街巷第144-145页
        5.3.2 棋盘型街巷第145页
        5.3.3 核心型街巷第145页
        5.3.4 放射型街巷第145-146页
    5.4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六章 京西传统村落精神文化空间特征第147-162页
    6.1 宗教信仰空间第147-154页
        6.1.1 三家店:免受自然灾害的保护神第148-150页
        6.1.2 圈门:与经济生活相关的保护神第150-152页
        6.1.3 琉璃渠:由古道交通形成的宗教建筑特殊功能第152-153页
        6.1.4 灵水:保佑登科及第的儒家思想第153页
        6.1.5 桑峪:多元信仰的和谐共存第153-154页
    6.2 戏台娱乐空间第154-156页
    6.3 京西民间戏曲与民俗第156-161页
        6.3.1 京西民间戏曲第157-158页
        6.3.2 京西民俗第158-161页
    6.4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第七章 京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第162-199页
    7.1 聚居病理研究与京西传统村落第162-165页
        7.1.1 聚居病理研究第162页
        7.1.2 当前京西传统村落的“聚居病状”特征与成因第162-165页
    7.2 京西传统村落的保护第165-183页
        7.2.1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及与村落保护相关的国际宪章、建议第165-167页
        7.2.2 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167-178页
        7.2.3 京西传统村落保护中绿色节能技术的融入第178-183页
    7.3 京西传统村落的发展第183-198页
        7.3.1 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第183-191页
        7.3.2 传统村落影视基地发展第191-194页
        7.3.3 传统村落主题产业园发展第194-198页
    7.4 本章小结第198-199页
结语第199-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出版物第208-209页
致谢第209页

论文共2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
下一篇: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