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目录 | 第15-19页 |
表目录 | 第19-21页 |
图目录 | 第21-25页 |
缩写及符号清单 | 第25-26页 |
术语表 | 第26-28页 |
1 绪论 | 第28-4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8页 |
1.2 城乡梯度研究进展 | 第28-37页 |
1.2.1 城乡梯度概念 | 第29-30页 |
1.2.2 城乡梯度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1.2.3 城乡梯度度量指标 | 第34-36页 |
1.2.4 城乡梯度研究的挑战 | 第36-37页 |
1.3 城市植被结构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1.4 城市植被碳储存和碳吸收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1.5 城市植被BVOCs排放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1.6 植被BVOCs排放与碳循环的关系研究进展 | 第44-45页 |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7-62页 |
2.1 城市边界及城乡梯度的确定 | 第47页 |
2.2 研究参数的选取 | 第47页 |
2.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7-49页 |
2.4 城乡梯度及取样设计 | 第49-53页 |
2.5 植被调查 | 第53页 |
2.6 乔木物种多样性的估算 | 第53-55页 |
2.7 乔木碳密度估算 | 第55页 |
2.8 乔木净初级生产力测定 | 第55-57页 |
2.9 乔木BVOCs排放测定与模型估算 | 第57-61页 |
2.9.1 乔木BVOCs排放速率的测定原理 | 第57页 |
2.9.2 气样采集 | 第57-58页 |
2.9.3 样品分析 | 第58-59页 |
2.9.4 BVOCs排放估算 | 第59-61页 |
2.10 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3 城乡梯度上的乔木分布特征 | 第62-91页 |
3.1 乔木胸径分布及种类组成 | 第62-68页 |
3.2 城乡梯度上乔木冠层覆盖度的差异 | 第68-75页 |
3.2.1 距市中心不同距离上乔木冠层覆盖度 | 第68-70页 |
3.2.2 不同不透水层覆盖强度用地上的乔木冠层覆盖度 | 第70-73页 |
3.2.3 不同地价水平上的乔木冠层覆盖度 | 第73-75页 |
3.3 城乡梯度上乔木密度的差异 | 第75-79页 |
3.3.1 距市中心不同距离上乔木密度 | 第75-77页 |
3.3.2 不同不透水层覆盖强度用地上的乔木密度 | 第77-78页 |
3.3.3 不同地价水平上的乔木密度 | 第78-79页 |
3.4 城乡梯度上乔木物种多样性的差异 | 第79-86页 |
3.4.1 城乡梯度上乔木物种丰富度指数 | 第79-83页 |
3.4.2 城乡梯度上乔木多样性指数 | 第83-84页 |
3.4.3 城乡梯度上乔木相似性及差异性指数 | 第84-86页 |
3.5 城乡梯度上乔木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6-89页 |
3.5.1 城乡梯度上乔木冠层覆盖度的影响因素 | 第86-88页 |
3.5.2 城乡梯度上乔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第88-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4 城乡梯度上的乔木碳密度与碳吸收 | 第91-110页 |
4.1 城乡梯度上乔木碳密度的差异 | 第91-96页 |
4.1.1 距市中心不同距离上的乔木碳密度 | 第91-92页 |
4.1.2 不同不透水层覆盖强度用地上的乔木碳密度 | 第92-95页 |
4.1.3 不同地价水平上的乔木碳吸收 | 第95-96页 |
4.2 城乡梯度上乔木碳吸收的差异 | 第96-105页 |
4.2.1 单株乔木碳吸收 | 第96-99页 |
4.2.2 距市中心不同距离乔木碳吸收 | 第99-100页 |
4.2.3 不同不透水层覆盖强度用地上的乔木碳吸收 | 第100-103页 |
4.2.4 不同地价水平上的乔木碳吸收 | 第103-105页 |
4.3 城乡梯度上乔木碳密度的影响因素 | 第105-106页 |
4.4 城乡梯度上乔木碳吸收的影响因素 | 第106-10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5 城乡梯度上的乔木BVOCs排放 | 第110-127页 |
5.1 主要树种的BVOCs排放强度 | 第110-114页 |
5.2 BVOCs排放的日变化与月变化格局 | 第114-117页 |
5.3 不同景观类型的排放强度 | 第117-120页 |
5.3.1 建成区绿地BVOCs排放 | 第117-119页 |
5.3.2 建成区绿地与野外森林BVOCs排放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119-120页 |
5.4 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乔木BVOCs排放 | 第120-122页 |
5.5 不同不透水层覆盖强度用地上的乔木BVOCs排放 | 第122-124页 |
5.6 不同地价水平上的乔木BVOCs排放 | 第124-12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6 城乡梯度上的乔木BVOCs排放与碳固存关系及启示 | 第127-143页 |
6.1 不同树种BVOCs与NPP比值的差异 | 第127-129页 |
6.2 BVOCs/NPP比值的月变化格局 | 第129-130页 |
6.3 不同景观类型的BVOCs/NPP比值 | 第130-134页 |
6.3.1 建成区不同绿地类型BVOCs/NPP比值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130-131页 |
6.3.2 建成区绿地与野外森林BVOCs与NPP比值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 第131-134页 |
6.4 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乔木BVOCs/NPP比值 | 第134-136页 |
6.5 不同不透水层覆盖强度用地上的乔木BVOCs/NPP比值 | 第136-138页 |
6.6 不同地价水平上的乔木BVOCs/NPP比值 | 第138-139页 |
6.7 不同地区BVOCs/NPP比值的比较 | 第139-141页 |
6.8 限制性和不确定性 | 第141-142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3-146页 |
7.2 研究意义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72页 |
博士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