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 食品工业对安全防腐剂的渴望 | 第14-15页 |
2 细菌素 | 第15-19页 |
2.1 防腐剂的安全性 | 第15-16页 |
2.2 细菌素的分类 | 第16-17页 |
2.3 细菌素抑菌机理 | 第17-18页 |
2.4 细菌素的合成 | 第18-19页 |
3 从生态的角度观察细菌素的功能 | 第19-21页 |
3.1 作为殖民肽的细菌素 | 第20页 |
3.2 作为杀菌肽的细菌素 | 第20页 |
3.3 作为信号肽的细菌素 | 第20-21页 |
4 乳酸菌细菌素 | 第21-22页 |
5 乳酸菌产细菌素发酵条件 | 第22-23页 |
6 尼生素 | 第23-25页 |
6.1 Nisin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6.2 Nisin在酸性罐头食品中的应用 | 第24页 |
6.3 Nisin在啤酒和果酒中的应用 | 第24页 |
6.4 Nisin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6.5 其他细菌素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25页 |
7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7.1 主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 第26-27页 |
7.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细菌素生理生化鉴定 | 第28-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4页 |
1.1 菌种 | 第28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1.3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 第28-29页 |
1.4 乳酸菌发酵上清液抑菌活性的鉴定 | 第29页 |
1.5 产细菌素乳酸菌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29-30页 |
1.6 细菌素生化特性的研究 | 第30-31页 |
1.7 16S rDNA分子鉴定 | 第31-3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2.1 细菌素效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2.2 发酵上清液对藤黄微球菌的抑菌活性 | 第35页 |
2.3 革兰氏染色 | 第35-36页 |
2.4 乳酸菌生理生化指标 | 第36-37页 |
2.5 细菌素生化特征 | 第37-38页 |
2.6 16S rDNA测序结果 | 第38-40页 |
2.7 PZJ5抑菌物质的抑菌谱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和特征研究 | 第43-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9页 |
1.1 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43页 |
1.2 蛋白含量测定 | 第43-44页 |
1.3 细菌素的纯化 | 第44-47页 |
1.4 HPLC鉴定细菌素PZJ5纯度 | 第47-48页 |
1.5 质谱分析 | 第48页 |
1.6 N端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2.1 蛋白质浓度标准曲线 | 第49页 |
2.2 硫酸铵梯度沉淀 | 第49-50页 |
2.3 Tricine-SDS-PAGE电泳分析 | 第50页 |
2.4 离子交换色谱 | 第50-51页 |
2.5 疏水层析 | 第51-52页 |
2.6 分子筛分离乳酸菌细菌素 | 第52页 |
2.7 HPLC分析 | 第52-53页 |
2.8 质谱分析 | 第53页 |
2.9 N端测序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细菌素PZJ5的抑菌机理研究 | 第55-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64页 |
1.1 菌种和质粒 | 第55页 |
1.2 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55页 |
1.3 细菌素对指示菌的抑菌试验 | 第55-56页 |
1.4 扫描电镜观察 | 第56页 |
1.5 透射电镜观察 | 第56-57页 |
1.6 钾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57页 |
1.7 重组质粒pET28a-hua-gfp的构建 | 第57-62页 |
1.8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 | 第62-63页 |
1.9 筛选阳性克隆并测序 | 第63页 |
1.10 SDS-PAGE电泳 | 第63-64页 |
1.11 细菌素PZJ5对E.coli BL21(pET28a-hua-gfp)的作用观察 | 第64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64-70页 |
2.1 细菌素对指示菌的作用方式 | 第64页 |
2.2 细菌素对藤黄微球菌细胞显微结构影响 | 第64-65页 |
2.3 K~+浓度测定 | 第65-66页 |
2.4 重组质粒pET28a-hua-gfp的构建及鉴定 | 第66-68页 |
2.5 重组菌SDS-PAGE电泳鉴定 | 第68-69页 |
2.6 细菌素PZJ5对重组菌的作用观察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PZJ5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1-8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1-77页 |
1.1 试剂 | 第71页 |
1.2 植物乳杆菌ZJ5基因组DNA提取 | 第71页 |
1.3 引物设计 | 第71-72页 |
1.4 PZJ5基因序列扩增 | 第72页 |
1.5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72页 |
1.6 侧翼序列的扩增 | 第72-75页 |
1.7 细菌素PZJ5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75-76页 |
1.8 二级结构分析 | 第76页 |
1.9 细菌素PZJ5蛋白质序列的跨膜区预测 | 第76页 |
1.10 PZJ5的两亲性和疏水性分析 | 第76页 |
1.11 PZJ5的空间结构模拟 | 第76-77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77-84页 |
2.1 细菌素pzj5基因序列扩增 | 第77-78页 |
2.2 DNA测序和比对 | 第78页 |
2.3 pzj5基因侧翼序列克隆和分析 | 第78-79页 |
2.4 全基因序列 | 第79-80页 |
2.5 细菌素PZJ5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80页 |
2.6 二级结构分析 | 第80-81页 |
2.7 PZJ5的跨膜区预测 | 第81-82页 |
2.8 PZJ5的两亲性和疏水性分析 | 第82-83页 |
2.9 PZJ5的空间结构模拟 | 第83-84页 |
3 讨论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植物乳杆菌ZJ5产细菌素的发酵优化 | 第85-10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5-88页 |
1.1 菌种、试剂和仪器 | 第85页 |
1.2 植物乳杆菌ZJ5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85页 |
1.3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 第85-86页 |
1.4 PB试验 | 第86-87页 |
1.5 响应面分析 | 第87-88页 |
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88-98页 |
2.1 初始pH | 第88-89页 |
2.2 装液量 | 第89页 |
2.3 接种量 | 第89-90页 |
2.4 温度 | 第90-91页 |
2.5 碳源的选择 | 第91页 |
2.6 碳源浓度 | 第91-92页 |
2.7 氮源的选择 | 第92-93页 |
2.8 吐温80 | 第93页 |
2.9 PB试验 | 第93-95页 |
2.10 响应面分析 | 第95-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100-102页 |
1、研究结果 | 第100-101页 |
2、展望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