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台湾高校教师发展组织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第13-16页
        一、研究背景第13-16页
        二、研究动机第16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第16-24页
        一、大学教师发展的定义第17-19页
        二、台湾对大学教师发展的研究第19-22页
        三、大陆对台湾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第22-23页
        四、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第24页
        一、研究目的第24页
        二、研究问题第24页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限制第24-26页
        一、研究范围与对象第24-25页
        二、研究限制第25-26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第26-31页
        一、量化研究第26-27页
        二、质化研究第27-29页
        三、研究伦理与三角检验第29-30页
        四、研究流程第30-31页
第二章 组织分析第31-41页
    第一节 、组织的定义第31-32页
    第二节 组织的要素第32-34页
    第三节 组织的基本形式第34-36页
        一、统一模式第35页
        二、多重模式第35页
        三、解释组织模式的几种理论第35-36页
    第四节、组织研究的三种视角第36-41页
        一、理性系统视角第37-38页
        二、自然系统视角第38-39页
        三、开放系统视角第39-40页
        四、三种视角的融合第40-41页
第三章 开放系统视角下的台湾高校教学发展组织第41-106页
    第一节 组织环境: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概况第42-49页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分析第42-44页
        二、高等院校数量变动分析第44-46页
        三、高校学生数量变动分析第46页
        四、高等院校生师比分析第46-48页
        五、台湾高等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第48-49页
    第二节 高校教学发展组织成立原因分析第49-62页
        一、高校教学发展中心意涵第49-50页
        二、教学发展组织成立原因第50-62页
    第三节、教学发展组织的早期形态(1995-2004)第62-64页
    第四节 教学发展组织的现况分析(2004-至今)第64-81页
        一、组织成立时间第71-72页
        二、组织名称第72-74页
        三、经费来源第74-75页
        四、组织行政级别第75-76页
        五、组织人数第76-77页
        六、组织职能第77-79页
        七、组织的领导者第79页
        八、组织结构类型第79-80页
        九、组织目标第80-81页
    第五节 组织构成要素的定量分析第81-90页
        一、独立样本T检验第81-83页
        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第83-87页
        三、关联分析第87-89页
        四、简单回归分析第89-90页
    第六节 顶尖大学教学发展组织的架构职能分析第90-106页
        一、13所大学的教学发展组织架构第90-98页
        二、13所大学教学发展组织的职能第98-103页
        三、13所大学教学发展组织的服务比较第103-105页
        四、教学发展组织的运行效果和趋势第105-106页
第四章 开放系统视角下的台湾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第106-125页
    第一节 区域教学资源中心计划第107-112页
        一、计划出台背景第107页
        二、中心任务及功能第107-108页
        三、中心申请设立条件和流程第108页
        四、中心管理考核机制第108-109页
        五、中心的发展演变第109-112页
    第二节 台湾六大区域教学资源中心概况第112-122页
        一、北一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第112-114页
        二、北二区区域资源教学中心第114-116页
        三、桃竹苗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第116-117页
        四、中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第117-118页
        五、云嘉南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第118-119页
        六、高高屏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第119-122页
    第三节 六大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经费补助及项目计划第122-125页
        一、经费补助分析第122-123页
        二、项目计划分析第123-125页
第五章 个案分析:淡江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第125-143页
    第一节 学习与教学中心成立原因第126-128页
        一、时代背景第126页
        二、内因:淡江大学对教学的重视和支持第126-127页
        三、外因:台湾教育部推动的“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第127-128页
    第二节 学教中心的主要经费来源和使用第128-130页
        一、经费的来源第128页
        二、经费的使用第128-130页
    第三节 学教中心的组织架构及服务职能第130-135页
        一、整体架构及人员第130-132页
        二、教师教学发展组第132-134页
        三、学生学习发展组第134-135页
        四、远距教学发展组第135页
    第四节 中心运行成效评估:以教师学习社群方案为例第135-142页
        一、教师学习社群方案出台背景第136页
        二、教师学习社群评估动机第136页
        三、教师学习社群的发展演变第136-139页
        四、教师学习社群的发展评估第139-142页
    第五节 小结第142-14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第143-153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43-149页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机构的形成原因第144页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组织机构的发展概况第144-146页
        三、量化分析的结论第146-147页
        四、组织发展种存在的问题第147-149页
    第二节 若干启示第149-151页
        一、立足本校,针对性的进行组织设计第149页
        二、借助行政力量,有效整合资源第149页
        三、以开放系统的视角,主动加强与校内其它单位的专业合作第149-150页
        四、组织要不断学习,以专业化的品质树立口碑第150-151页
        五、以开放系统的视角,借助区域教学资源中心的资源和力量第151页
        六、着眼于长远,多一点耐心第151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及改进设想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5页
附录第155-163页
    附录一:访谈同意书第155-156页
    附录二:行政管理人员访谈大纲第156-157页
    附录三:教学发展中心人员访谈大纲第157-158页
    附录四:教师访谈大纲第158-159页
    附录五:表格目录第159-161页
    附录六:图表目录第161-163页
后语第163-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化电子商务网购信任影响因素及信任对口碑传播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滨海盐碱地景观绿化植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