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第9-10页
        1.1.1 选题的意义第9页
        1.1.2 选题的目的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外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3.1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2 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1.1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3.1.2 问卷调查法第15页
        1.3.2 研究思路第15-17页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第17-25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2.1.1 志愿服务第17页
        2.1.2 志愿精神第17页
        2.1.3 志愿者第17-18页
    2.2 志愿服务的发展第18-20页
        2.2.1 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第18页
        2.2.2 国内志愿服务的发展第18-19页
        2.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第19-20页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第20页
    2.4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方式第20-21页
        2.4.1 环境保护方面第20-21页
        2.4.2 社区服务方面第21页
        2.4.3 大型活动方面第21页
        2.4.4 社会援助方面第21页
        2.4.5 应急服务方面第21页
        2.4.6 国际志愿服务交流方面第21页
    2.5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第21-25页
        2.5.1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第21-22页
        2.5.2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的发展第22页
        2.5.3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第22-25页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证研究第25-37页
    3.1 问卷的调查第25-27页
        3.1.1 问卷的形成第25页
        3.1.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第25-27页
    3.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第27-31页
        3.2.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分析第27页
        3.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分析第27-31页
    3.3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1-37页
        3.3.1 社会因素第32-33页
            3.3.1.1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社会认知度第32页
            3.3.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全国性法律的保障第32页
            3.3.1.3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社会支持第32-33页
        3.3.2 学校因素第33-34页
            3.3.2.1 高校缺乏对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相关教育第33页
            3.3.2.2 高校志愿服务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第33页
            3.3.2.3 高校志愿服务过于形式化,内容单一第33-34页
        3.3.3 志愿组织因素第34页
            3.3.3.1 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不足第34页
            3.3.3.2 志愿组织的资金来源单一第34页
        3.3.4 大学生自身因素第34-37页
            3.3.4.1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认识有待提高第34页
            3.3.4.2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稳定性第34-35页
            3.3.4.3 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思想严重第35-37页
第四章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第37-43页
    4.1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机制第37-38页
        4.1.1 宣传和弘扬志愿文化第37-38页
            4.1.1.1 社会方面第37页
            4.1.1.2 学校方面第37-38页
        4.1.2 促进志愿服务品牌效益的形成第38页
    4.2 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第38-39页
        4.2.1 扩展志愿服务的内容,丰富志愿服务的方式第38页
        4.2.2 扩大服务范围,增加专业性比较强的服务内容第38-39页
    4.3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综合素质培训第39页
        4.3.1 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训第39页
        4.3.2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第39页
        4.3.3 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第39页
    4.4 加快关于志愿服务立法的出台第39-40页
        4.4.1 建立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性立法第40页
        4.4.2 在保险法中加入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第40页
    4.5 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第40-41页
        4.5.1 加强学校重视第40页
        4.5.2 加深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第40-41页
    4.6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措施第41-43页
        4.6.1 完善激励机制第41-42页
            4.6.1.1 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第41页
            4.6.1.2 完善评估机制第41-42页
        4.6.2 完善保障机制第42-43页
第五章 结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A第47-4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及测度评价研究
下一篇:复旦大学章程的历史考察(1905-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