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理论研究用到的方法 | 第11-12页 |
1.4.2 实证研究用到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2.1 内涵研究综述 | 第13页 |
2.2 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3 测度评价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4 提高策略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 | 第18页 |
3.3 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3.3.1 社会认知心理学 | 第18-19页 |
3.3.2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9页 |
3.3.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3.3.4 亲社会行为研究 | 第20页 |
3.4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3.5 伦理学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3.5.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 第21页 |
3.5.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第21-22页 |
3.6 教育学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3.6.1 我国的素质教育 | 第22-23页 |
3.6.2 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 | 第23页 |
3.7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思想文化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内涵 | 第24-35页 |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定义 | 第24-26页 |
4.1.1 责任认知 | 第25页 |
4.1.2 责任认同 | 第25-26页 |
4.1.3 责任行动 | 第26页 |
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 | 第26-29页 |
4.2.1 主要环节 | 第26-27页 |
4.2.2 参与主体 | 第27-29页 |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 | 第29-33页 |
4.3.1 实践性 | 第30页 |
4.3.2 利他性 | 第30-31页 |
4.3.3 动态性 | 第31页 |
4.3.4 示范性 | 第31-32页 |
4.3.5 可塑性 | 第32页 |
4.3.6 自觉性 | 第32-33页 |
4.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分类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构建 | 第35-64页 |
5.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预测试问卷的形成 | 第35-36页 |
5.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35页 |
5.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预测试问卷题目的提出 | 第35页 |
5.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预测试问卷题目的修正 | 第35-36页 |
5.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正式问卷的形成 | 第36-61页 |
5.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第36页 |
5.2.2 项目分析 | 第36-40页 |
5.2.3 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5.2.4 信度分析 | 第47-61页 |
5.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形成 | 第61-64页 |
第六章 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测度评价 | 第64-80页 |
6.1 整体数据分析 | 第64-70页 |
6.1.1 可靠性分析 | 第64-66页 |
6.1.2 描述性分析 | 第66-70页 |
6.2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70-72页 |
6.3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72-74页 |
6.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 第74-80页 |
第七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背景性问题分析 | 第80-92页 |
7.1 程度单选题分析 | 第80-81页 |
7.2 复选题分析 | 第81-85页 |
7.3 排序题分析 | 第85-86页 |
7.4 单项选择题分析 | 第86-91页 |
7.5 背景性问题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八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对策 | 第92-106页 |
8.1 不断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 第92-94页 |
8.1.1 保证好责任教育的“质” | 第92-93页 |
8.1.2 把握好责任行动的“度” | 第93页 |
8.1.3 运用好责任教育的“法” | 第93-94页 |
8.2 大力开展实践教育 | 第94-97页 |
8.2.1 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 | 第94-96页 |
8.2.2 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 第96-97页 |
8.2.3 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 | 第97页 |
8.3 有效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 | 第97-99页 |
8.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 第98页 |
8.3.2 以“双主体”教育为原则 | 第98-99页 |
8.3.3 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评价体系为保证和反馈 | 第99页 |
8.4 充分重视榜样示范作用 | 第99-103页 |
8.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 | 第100-101页 |
8.4.2 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 第101-102页 |
8.4.3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先进性建设 | 第102-103页 |
8.4.4 加强社会精英的合理性选择 | 第103页 |
8.5 更多关注责任教育薄弱环节 | 第103-106页 |
8.5.1 更多关注大二年级责任教育 | 第104页 |
8.5.2 更多关注自我发展责任教育 | 第104-105页 |
8.5.3 更多关注职业责任教育 | 第105-106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 A | 第111-119页 |
附录 B | 第119-124页 |
附录 C | 第124-128页 |
附录 D | 第128-130页 |
附录 E | 第130-132页 |
附录 F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