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有效提升的路径研究--基于公民问政视角的考量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0页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0页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第10-11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10-11页
        1.3.2 研究的思路第11页
        1.3.3 研究的方法第11页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第11-12页
        1.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第11-12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12页
    1.5 国内外的研究述评第12-15页
2 公民问政视角下政府回应能力概述第15-22页
    2.1 政府回应的涵义第15-18页
        2.1.1 政府回应的概念第15-16页
        2.1.2 政府回应的模式第16-17页
        2.1.3 政府回应的发展趋势第17-18页
    2.2 公民问政视角下政府回应能力的涵义第18-22页
        2.2.1 公民问政的概念及特征第18-19页
        2.2.2 公民问政与政府回应的相互关系第19-20页
        2.2.3 公民问政视角下政府回应能力的内涵第20-22页
3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现状第22-28页
    3.1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取得的进步第22-24页
        3.1.1 政府回应理念进一步明确和提升第22页
        3.1.2 政府回应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第22-23页
        3.1.3 政府回应的社会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第23页
        3.1.4 政府回应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和出台第23-24页
    3.2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第24-26页
        3.2.1 回应主动性不高第24页
        3.2.2 回应有效性不足第24-26页
        3.2.3 回应监控性不强第26页
    3.3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不足的危害第26-28页
4 公民问政视角下提升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8-36页
    4.1 政府方面第28-30页
        4.1.1 政府回应观念落后第28页
        4.1.2 政府回应体制不合理第28-29页
        4.1.3 政府回应人员素质较低第29-30页
    4.2 公民方面第30-31页
        4.2.1 公民问政意识缺乏第30-31页
        4.2.2 公民问政素质较低第31页
        4.2.3 公民问政参与不足第31页
    4.3 回应机制方面第31-33页
        4.3.1 传统回应机制不尽完善第32页
        4.3.2 新型回应机制大量形式化第32页
        4.3.3 责任回应机制尚未健全第32-33页
    4.4 外部环境方面第33-36页
        4.4.1 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第33-34页
        4.4.2 公民社会建设存在缺陷第34-35页
        4.4.3 法律法规缺乏规范第35-36页
5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有效提升的路径分析第36-42页
    5.1 培养公民的问政素质,增强与政府回应的双向互动第37-38页
    5.2 以回应理念为先导,以回应制度为保障第38-39页
    5.3 坚持回应体制改革与回应机制创新并行不悖第39页
    5.4 完善和协调政府内部各回应机制第39-40页
    5.5 改善政府回应的外部环境,发挥系统的整体合力第40-42页
6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有效提升的具体对策第42-50页
    6.1 树立正确的回应理念第42-43页
        6.1.1 弘扬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第42页
        6.1.2 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第42页
        6.1.3 强化政府回应的责任意识第42-43页
    6.2 构建科学的回应体制第43页
        6.2.1 完善政府回应的组织结构第43页
        6.2.2 强化政府的回应规范第43页
    6.3 建立规范的回应机制第43-47页
        6.3.1 优化信息接收和分析机制第43-45页
        6.3.2 落实回复和执行机制第45-46页
        6.3.3 强化监督和责任机制第46页
        6.3.4 健全回应人才培养机制第46-47页
    6.4 营造良好的回应环境第47-50页
        6.4.1 发挥经济环境对政府回应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第47-48页
        6.4.2 发挥社会环境对政府回应的推动和监督作用第48页
        6.4.3 发挥法律环境对政府回应的规范和保障作用第48-50页
7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页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4页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政标准化创新工作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
下一篇:青岛市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