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的思路 | 第11页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1-12页 |
1.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5 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 第12-15页 |
2 公民问政视角下政府回应能力概述 | 第15-22页 |
2.1 政府回应的涵义 | 第15-18页 |
2.1.1 政府回应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政府回应的模式 | 第16-17页 |
2.1.3 政府回应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2.2 公民问政视角下政府回应能力的涵义 | 第18-22页 |
2.2.1 公民问政的概念及特征 | 第18-19页 |
2.2.2 公民问政与政府回应的相互关系 | 第19-20页 |
2.2.3 公民问政视角下政府回应能力的内涵 | 第20-22页 |
3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现状 | 第22-28页 |
3.1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取得的进步 | 第22-24页 |
3.1.1 政府回应理念进一步明确和提升 | 第22页 |
3.1.2 政府回应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 | 第22-23页 |
3.1.3 政府回应的社会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 第23页 |
3.1.4 政府回应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和出台 | 第23-24页 |
3.2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3.2.1 回应主动性不高 | 第24页 |
3.2.2 回应有效性不足 | 第24-26页 |
3.2.3 回应监控性不强 | 第26页 |
3.3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不足的危害 | 第26-28页 |
4 公民问政视角下提升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6页 |
4.1 政府方面 | 第28-30页 |
4.1.1 政府回应观念落后 | 第28页 |
4.1.2 政府回应体制不合理 | 第28-29页 |
4.1.3 政府回应人员素质较低 | 第29-30页 |
4.2 公民方面 | 第30-31页 |
4.2.1 公民问政意识缺乏 | 第30-31页 |
4.2.2 公民问政素质较低 | 第31页 |
4.2.3 公民问政参与不足 | 第31页 |
4.3 回应机制方面 | 第31-33页 |
4.3.1 传统回应机制不尽完善 | 第32页 |
4.3.2 新型回应机制大量形式化 | 第32页 |
4.3.3 责任回应机制尚未健全 | 第32-33页 |
4.4 外部环境方面 | 第33-36页 |
4.4.1 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 | 第33-34页 |
4.4.2 公民社会建设存在缺陷 | 第34-35页 |
4.4.3 法律法规缺乏规范 | 第35-36页 |
5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有效提升的路径分析 | 第36-42页 |
5.1 培养公民的问政素质,增强与政府回应的双向互动 | 第37-38页 |
5.2 以回应理念为先导,以回应制度为保障 | 第38-39页 |
5.3 坚持回应体制改革与回应机制创新并行不悖 | 第39页 |
5.4 完善和协调政府内部各回应机制 | 第39-40页 |
5.5 改善政府回应的外部环境,发挥系统的整体合力 | 第40-42页 |
6 公民问政视角下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有效提升的具体对策 | 第42-50页 |
6.1 树立正确的回应理念 | 第42-43页 |
6.1.1 弘扬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 | 第42页 |
6.1.2 坚持公共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 第42页 |
6.1.3 强化政府回应的责任意识 | 第42-43页 |
6.2 构建科学的回应体制 | 第43页 |
6.2.1 完善政府回应的组织结构 | 第43页 |
6.2.2 强化政府的回应规范 | 第43页 |
6.3 建立规范的回应机制 | 第43-47页 |
6.3.1 优化信息接收和分析机制 | 第43-45页 |
6.3.2 落实回复和执行机制 | 第45-46页 |
6.3.3 强化监督和责任机制 | 第46页 |
6.3.4 健全回应人才培养机制 | 第46-47页 |
6.4 营造良好的回应环境 | 第47-50页 |
6.4.1 发挥经济环境对政府回应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 第47-48页 |
6.4.2 发挥社会环境对政府回应的推动和监督作用 | 第48页 |
6.4.3 发挥法律环境对政府回应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 第48-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页 |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