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霸凌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研究概述 | 第9-18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2页 |
| 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 (四) 校园霸凌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3-17页 |
| 1. 校园霸凌行为的界定 | 第13页 |
| 2. 校园霸凌行为的类型 | 第13-14页 |
| 3. 校园霸凌行为的角色划分 | 第14-16页 |
| 4. 校园霸凌行为的产生机制的理论假设 | 第16-17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二、校园霸凌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8-38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 问卷法 | 第18-19页 |
| 2. 访谈法 | 第19页 |
| 3. 询问法 | 第19页 |
| (三) 结果分析 | 第19-22页 |
| 1. Smith版霸凌行为问卷结果分析 | 第19-21页 |
| 2. 询问结果分析 | 第21页 |
| 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 (四) 讨论 | 第22-23页 |
| (五) 小学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23-31页 |
| 1. 学生本身的因素 | 第23-25页 |
| 2. 家庭的因素 | 第25-26页 |
| 3. 同伴的因素 | 第26页 |
| 4. 学校的因素 | 第26-28页 |
| 5. 社会的因素 | 第28-31页 |
| (六) 减少小学校园霸凌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 第31-38页 |
| 1. 社会方面 | 第31-34页 |
| 2. 学校方面 | 第34-37页 |
| 3. 家庭方面 | 第37-38页 |
| 三、校园霸凌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38-56页 |
| (一) 干预的理论基础 | 第38页 |
| (二) 干预的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 (三) 团体研究与干预 | 第39-46页 |
| 1. 干预对象 | 第39页 |
| 2. 干预目的 | 第39-40页 |
| 3. 干预方法 | 第40页 |
| 4. 干预理念 | 第40页 |
| 5.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 6. 干预过程 | 第40-44页 |
| 7. 干预结果 | 第44-46页 |
| (四) 个案研究与干预 | 第46-55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46页 |
| 2. 研究者观察与其他人的反映 | 第46-47页 |
| 3. 个人陈述 | 第47页 |
| 4.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7页 |
| 5. 具体过程 | 第47页 |
| 6. 主要干预方法 | 第47-54页 |
| 7. 干预效果评估 | 第54-55页 |
| (五) 小结 | 第55-56页 |
| 四、结语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