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现象学视角下建筑斜地面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2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4页
        1.1.1 纯粹功能主义带来的问题——纯粹交通体现象第10页
        1.1.2 逐渐引起国内外建筑师的关注——探索空间多维连续第10-13页
        1.1.3 追求视觉至上第13页
        1.1.4 小结——重视空间体验,建构场所第13-14页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第14-15页
        1.2.1 研究对象——斜地面空间第14页
        1.2.2 研究工具——现象学第14-15页
        1.2.3 研究内容第15页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第15-24页
        1.3.1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8页
        1.3.2 国内研究动态第18-24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1.4.1 研究方法第24页
        1.4.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4.3 论文框架第25-26页
    1.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2 建筑斜地面空间设计与现象学的关联性解读第27-48页
    2.1 斜地面空间概述第27-33页
        2.1.1 斜地面空间的概念界定第27-28页
        2.1.2 斜地面空间的发展沿革第28-31页
        2.1.3 斜地面空间演变相关理论第31-33页
    2.2 现象学第33-41页
        2.2.1 现象学概述第33-36页
        2.2.2 建筑现象学第36-41页
    2.3 斜地面空间设计与现象学的关联性解读第41-46页
        2.3.1 认知关联:激发场所活力第41-45页
        2.3.2 感知关联:丰富空间体验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现象学视角下建筑斜地面空间设计的空间目标及设计原则第48-59页
    3.1 斜地面空间的空间目标第48-51页
        3.1.1 多维空间连续第48-49页
        3.1.2 营造活力场所第49-50页
        3.1.3 丰富空间体验第50-51页
    3.2 斜地面空间上的活动第51-56页
        3.2.1 斜地面空间的活动分类第51-52页
        3.2.2 斜地面空间的活动特征第52-56页
    3.3 斜地面空间的设计原则第56-58页
        3.3.1 人性化原则第56页
        3.3.2 开放性原则第56-57页
        3.3.3 可识别性原则第57页
        3.3.4 包容性原则第57页
        3.3.5 诱发性原则第57-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4 认知层——现象学之场所理论下建筑斜地面空间的设计策略第59-79页
    4.1 斜地面空间结构之边界模糊化设计第59-67页
        4.1.1 水平向边界模糊化——“墙”的消解第59-63页
        4.1.2 垂直向边界模糊化——“基面”的消解第63-66页
        4.1.3 复合边界的模糊化第66-67页
    4.2 斜地面空间结构之中心多元化设计第67-73页
        4.2.1 增加斜地面空间宽度第67-68页
        4.2.2 划分斜地面空间层次第68-71页
        4.2.3 提高斜地面空间质量第71-72页
        4.2.4 斜地面空间设计中“留白”第72-73页
    4.3 斜地面空间结构之路径复杂化设计第73-78页
        4.3.1 增加分叉路径第75-76页
        4.3.2 创造无限的漫游路径第76-77页
        4.3.3 “路径的消失”第77-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5 感知层——现象学之知觉体验下建筑斜地面空间的设计策略第79-107页
    5.1 斜地面空间设计中的知觉体验手法第79-83页
        5.1.1 视觉的渲染第79-80页
        5.1.2 触觉的烘托第80页
        5.1.3 光影的塑造第80-83页
    5.2 知觉体验下斜地面空间的造型处理——强化视觉感知第83-88页
        5.2.1 美化装饰立面第83-85页
        5.2.2 “雕塑化”处理第85-86页
        5.2.3 建筑形态坡道化第86-88页
    5.3 知觉体验下斜地面空间的材料表达——强化材料感知第88-92页
        5.3.1 材料的知觉特性第88-89页
        5.3.2 材料的质感与肌理感知第89-90页
        5.3.3 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第90-91页
        5.3.4 材料的色彩表达第91-92页
    5.4 知觉体验下斜地面空间对自然感知——强化自然感知第92-95页
        5.4.1 感知周围环境第92-93页
        5.4.2 光影表达第93-95页
    5.5 知觉体验下丰富斜地面空间体验设计——强化体验感知第95-102页
        5.5.1 斜地面空间主题化设计第95-98页
        5.5.2 斜地面空间体验化设计第98-100页
        5.5.3 斜地面空间情节化设计第100-102页
        5.5.4 斜地面空间室内空间室外化设计第102页
    5.6 知觉体验下的斜地面空间其他元素表达第102-105页
        5.6.1 细部表达第102-103页
        5.6.2 组成构件第103-105页
    5.7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6 现象学视角下建筑斜地面空间的设计应用第107-129页
    6.1 国外案例第107-113页
        6.1.1 流动公园——SANAA劳力士学习中心第107-113页
    6.2 国内案例调研分析第113-129页
        6.2.1 坡道长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第113-121页
        6.2.2 坡道中庭——上海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第121-129页
结论第129-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5页
附录A 图目录第135-141页
附录B 表目录第141-143页
附录C 实地考察表第143-14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体系住宅支撑体结构的实现方式及质量保证
下一篇:基于活力再生的商业综合体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