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我国SI体系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的分析 | 第19-26页 |
2.1 SI体系住宅支撑体结构的内涵 | 第19-21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2 支撑体结构形式的选择 | 第20-21页 |
2.2 CSI住宅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2.2.1 CSI住宅的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2.2.2 CSI住宅支撑体发展情况 | 第22-24页 |
2.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需达到的要求 | 第24-25页 |
2.3.1 建造精度 | 第24页 |
2.3.2 建造质量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预制现浇施工方案的选择 | 第26-47页 |
3.1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第26-27页 |
3.2 对各评价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 第27-39页 |
3.2.1 住宅建造技术标准体系 | 第27-30页 |
3.2.2 政策体系 | 第30-32页 |
3.2.3 成本分析 | 第32-34页 |
3.2.4 住宅性能 | 第34-37页 |
3.2.5 住户接受度 | 第37-38页 |
3.2.6 住宅生产模式 | 第38-39页 |
3.2.7 住宅建设周期 | 第39页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模比较两种建造方式 | 第39-46页 |
3.3.1 建立影响因素层次模型 | 第39-40页 |
3.3.2 对各影响因素赋值 | 第40-41页 |
3.3.3 基于EXCEL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 第41-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传统现浇方式实现SI体系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保障 | 第47-60页 |
4.1 传统现浇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7-49页 |
4.1.1 传统现浇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现状 | 第47页 |
4.1.2 传统现浇住宅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问题分析 | 第47-49页 |
4.2 提高现浇混凝土结构质量对于SI体系住宅适用性的措施 | 第49-59页 |
4.2.1 提高住宅施工精细化管理 | 第49-53页 |
4.2.2 基于并行工程进行SI体系住宅支撑体建设 | 第53-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SI体系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的实现方式调查问卷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