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3页 |
一、研究的主题和内容 | 第10页 |
(一) 研究主题 | 第10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二、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重要概念界定 | 第13-22页 |
一、新型城镇化及对失地农民社会交往影响方面的研究文献 | 第13-15页 |
二、关于残疾人社会交往方面的研究文献 | 第15-19页 |
三、相关的文献总结 | 第19-20页 |
四、重要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一) 新型城镇化 | 第20页 |
(二) 残疾人 | 第20-21页 |
(三) 社会交往 | 第21页 |
(四) 社会工作介入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解释框架 | 第22-23页 |
(一)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2页 |
(二) 选择生态系统理论的原因 | 第22-23页 |
(三) 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第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一) 长度访谈的内涵 | 第23页 |
(二) 选择长度访谈的原因 | 第23-24页 |
(三) 长度访谈的步骤 | 第24-27页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残疾人社会交往现状 | 第27-44页 |
一、访谈背景简介 | 第27页 |
二、残疾人社会交往的问题 | 第27-44页 |
(一) 日常活动的半径 | 第27-30页 |
(二) 交往结构 | 第30-34页 |
(三) 残疾人的婚恋交往状况 | 第34-36页 |
(四) 社会参与内容 | 第36-40页 |
(五) 高层次的精神诉求 | 第40页 |
(六) 残疾人社会交往的特征 | 第40-44页 |
第五章 残疾人社会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4-53页 |
一、微观系统 | 第44-46页 |
二、中观系统 | 第46-49页 |
(一) 社区 | 第46-48页 |
(二) 联接机制 | 第48-49页 |
三、宏观系统 | 第49-53页 |
第六章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 第53-57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第53页 |
二、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 第53-55页 |
三、解决社会交往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55-57页 |
(一)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 | 第55页 |
(二) 提供咨询服务,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 | 第55-56页 |
(三) 进行个案辅导,开展多样化的小组工作 | 第56页 |
(四) 营造博爱社区,打造综合性的志愿者团队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7页 |
二、研究贡献 | 第57-58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58页 |
四、未来发展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访谈提纲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