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3页 |
·复杂断块油藏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1页 |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1-1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测井资料标准化方法 | 第13-19页 |
·地质概况 | 第13-15页 |
·测井解释评价难点 | 第15页 |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15-16页 |
·关键井的选取 | 第15-16页 |
·标准化方法 | 第16页 |
·趋势面分析标准化前后对比结果 | 第16-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低电阻率油气层机理分析 | 第19-31页 |
·低阻油层机理分析概括 | 第19-22页 |
·低阻油层的微观机理 | 第19-21页 |
·低阻油层的宏观机理 | 第21-22页 |
·王集油田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 第22-26页 |
·环境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岩性影响分析 | 第23-24页 |
·厚度影响分析 | 第24页 |
·地层水矿化度影响分析 | 第24-25页 |
·孔隙结构影响分析 | 第25页 |
·泥质成分影响分析 | 第25-26页 |
·含油高度影响分析 | 第26页 |
·王集油田低阻成因 | 第26-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储层“五性”关系及解释模型研究 | 第31-43页 |
·王集油田储层特征 | 第31-33页 |
·王集油田“五性”关系研究 | 第33-36页 |
·储层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泥质含量和粒度中值 | 第36-37页 |
·物性参数 | 第37页 |
·含水饱和度 | 第37-39页 |
·地层水电阻率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复杂油水层测井相识别模式库及主成分关系模型 | 第43-66页 |
·测井曲线自动分层方法研究 | 第44-46页 |
·测井参数的分层选值方式 | 第46-47页 |
·油水层测井相模式库 | 第47-54页 |
·挑选流体类型识别参数 | 第47-49页 |
·初步构设油水层测井相模式库 | 第49-54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主成分分析原理 | 第54-55页 |
·主成分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聚类分析及低阻验证 | 第57-65页 |
·聚类分析原理 | 第58页 |
·库的建立及低阻验证 | 第58-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测井相模式判别方法 | 第66-78页 |
·目前常用判别方法的优缺点 | 第66-68页 |
·测井相识别方法的确定 | 第68-71页 |
·实例检验 | 第71-75页 |
·应用灰色关联与相关分析方法识别低阻油气层 | 第71-75页 |
·流体精度检验 | 第75页 |
·图版法测井组合参数半定量识别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复杂油水层综合评价 | 第78-87页 |
·纵向上微观识别-模式识别 | 第78-82页 |
·识别标准 | 第78-79页 |
·部分井处理结果 | 第79-82页 |
·横向上宏观预测-地层对比 | 第82-86页 |
·地层对比原则 | 第82页 |
·老井处理 | 第82-85页 |
·有利区带、层系预测评价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