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依据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价值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整体分析法 | 第19-20页 |
1.4.2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1.4.3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 第20页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阐释 | 第21-30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政治家涵义 | 第21-22页 |
2.1.2 政治家社会权威基本内涵 | 第22-24页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第24-30页 |
2.2.1 马克思·韦伯权威理论 | 第24-25页 |
2.2.2 丹尼斯·朗权威理论 | 第25-26页 |
2.2.3 J·科尔曼的权威理论 | 第26-27页 |
2.2.4 马克思恩格斯权威理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历史和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 第30-54页 |
3.1 影响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基本要素分析 | 第30-34页 |
3.1.1 民众对经济认可程度 | 第30页 |
3.1.2 民众对政治认同程度 | 第30-31页 |
3.1.3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3.1.4 社会传播媒介的塑造 | 第32-33页 |
3.1.5 政治家综合素质因素 | 第33-34页 |
3.1.6 偶发事件产生的影响 | 第34页 |
3.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类型的历史演变 | 第34-44页 |
3.2.1 魅力型权威占主导阶段(1949-1976) | 第35-36页 |
3.2.2 魅力型权威与法理型权威融合过渡阶段(1977一 1992) | 第36-38页 |
3.2.3 法理型权威占主导阶段(1992—2011) | 第38-42页 |
3.2.4 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并存阶段(2012-至今) | 第42-44页 |
3.3 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历史演变进程的特征 | 第44-46页 |
3.3.1 由消极到积极权威认同 | 第44-45页 |
3.3.2 由一元到多元权威认同 | 第45页 |
3.3.3 由非理性到理性权威认同 | 第45-46页 |
3.4 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机制分析 | 第46-54页 |
3.4.1 制度的确立是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重要保障 | 第46-49页 |
3.4.2 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根本原因 | 第49-50页 |
3.4.3 历史的继承与再生是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持续动力 | 第50页 |
3.4.4 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是我国政治家权威形成的表现形式 | 第50-54页 |
第四章 对我国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相关思考 | 第54-64页 |
4.1 我国当代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面临的挑战 | 第54-57页 |
4.1.1 制度变迁对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挑战 | 第54-55页 |
4.1.2 利益主体多元化对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挑战 | 第55页 |
4.1.3 政治整合的弱化对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挑战 | 第55-56页 |
4.1.4 腐败滋生和蔓延对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挑战 | 第56-57页 |
4.1.5 对政治家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对政治家社会权威形成的挑战 | 第57页 |
4.2 提升我国当代政治家社会权威的相关思考 | 第57-64页 |
4.2.1 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注重社会公平正义 | 第57-59页 |
4.2.2 坚定不移推进政治改革,强化法治建设 | 第59-60页 |
4.2.3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取信于民 | 第60页 |
4.2.4 坚持为政清廉,严于律己,廉洁党风 | 第60-61页 |
4.2.5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 第61-64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