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三、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罗默平等主义思想的演变 | 第17-26页 |
一、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转向 | 第17-19页 |
(一) 自由至上主义的挑战 | 第17-18页 |
(二) 政治哲学的转向 | 第18-19页 |
二、罗默早期研究的重点领域 | 第19-24页 |
(一) 一般剥削理论 | 第20-21页 |
(二) 阶级理论 | 第21-22页 |
(三)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 第22-24页 |
三、从福利平等转向机会平等 | 第24-26页 |
(一) 福利平等的局限性 | 第24-25页 |
(二) 机会平等是实现分配正义目标的前提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建构 | 第26-42页 |
一、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历史镜像 | 第26-27页 |
(一) 对战后资本主义分配新形势的批判 | 第26-27页 |
(二)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 第27页 |
二、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27-29页 |
三、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建立 | 第29-30页 |
(一) 机会平等的界定 | 第29页 |
(二) 基于结果平等的高福利政策挫伤社会效率 | 第29-30页 |
(三) 机会平等是强调个人选择与责任的平等 | 第30页 |
四、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政策模型 | 第30-38页 |
(一) 机会平等的影响因素 | 第31页 |
(二) 机会平等的政策模型(EOp) | 第31-37页 |
(三) 机会平等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37-38页 |
五、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实现途径 | 第38-42页 |
(一) 资源分配与行政干预评估 | 第38页 |
(二) 以教育政策优化劳动收入分配 | 第38-39页 |
(三) 风险同质性改变平等偏好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对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评析 | 第42-47页 |
一、机会平等在罗默理论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42-43页 |
(一) 机会平等:罗默理论的核心价值 | 第42页 |
(二) 机会平等: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正义观 | 第42-43页 |
(三) 机会平等:罗默的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 | 第43页 |
二、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学术价值 | 第43-44页 |
(一) 数理模型与马克思命题的结合有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 第43-44页 |
(二)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 | 第44页 |
(三) 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学说 | 第44页 |
三、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理论效应 | 第44-45页 |
四、罗默机会平等理论的局限性 | 第45-47页 |
(一) 对现实批判强度不足 | 第45页 |
(二) 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 第45-46页 |
(三) 理论模型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