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生态伦理的基本概述 | 第12-20页 |
1.1 生态伦理的基本内涵 | 第12-13页 |
1.1.1 生态伦理的基本含义 | 第12页 |
1.1.2 生态伦理的背景 | 第12-13页 |
1.2 西方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2.1 人类中心主义 | 第13-14页 |
1.2.2 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14-15页 |
1.3 中国的生态伦理理论 | 第15-16页 |
1.3.1 生态伦理在中国的发展 | 第15页 |
1.3.2 生态伦理对于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4 生态伦理在我国的实践之路 | 第16-20页 |
1.4.1 生态伦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17-18页 |
1.4.2 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生态伦理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20-26页 |
2.1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概况 | 第20页 |
2.2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性案例 | 第20-22页 |
2.3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22-26页 |
2.3.1 发展态势迅猛 | 第23页 |
2.3.2 预防式维权与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 第23-24页 |
2.3.3 参与人员多样化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 第26-32页 |
3.1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因素 | 第26-29页 |
3.1.1 传统发展观的负面影响 | 第26页 |
3.1.2 环境法律实效不足 | 第26-27页 |
3.1.3 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执法能力不足 | 第27-28页 |
3.1.4 环境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28页 |
3.1.5 缺乏健全的生态补偿与救济制度 | 第28-29页 |
3.2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企业因素 | 第29-30页 |
3.2.1 企业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 | 第29页 |
3.2.2 企业的生态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3.3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因素 | 第30-32页 |
3.3.1 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滞后 | 第30页 |
3.3.2 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维权的难度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生态伦理反思 | 第32-40页 |
4.1 生态伦理责任建设 | 第32-36页 |
4.1.1 政府的生态伦理责任 | 第33-34页 |
4.1.2 企业的生态伦理责任 | 第34页 |
4.1.3 社会公众的生态伦理责任 | 第34-35页 |
4.1.4 媒体的生态伦理责任 | 第35-36页 |
4.2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伦理功能分析反思 | 第36-40页 |
4.2.1 负功能分析反思 | 第36-37页 |
4.2.2 正功能分析反思 | 第37-40页 |
第五章 我国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社会治理 | 第40-47页 |
5.1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 第40-43页 |
5.1.1 构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体系 | 第40页 |
5.1.2 构建有效的环境舆论宣传和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5.1.3 构建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及信息共享机制 | 第41-42页 |
5.1.4 构建公众参与的环境评价机制 | 第42页 |
5.1.5 构建公众环境利益诉求、应答与调解机制 | 第42-43页 |
5.2 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治理 | 第43-47页 |
5.2.1 构建依托生态法律体系的环境治理程序 | 第43页 |
5.2.2 构建整体型政府来完善政府资源整合体系 | 第43-44页 |
5.2.3 构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和社会救济机制 | 第44-45页 |
5.2.4 构建合理的生态奖惩和补偿机制 | 第45页 |
5.2.5 构建政府绿色GDP考核评价机制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