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国内研究方面 | 第10页 |
2.国外研究方面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页 |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1-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页 |
3.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 第13-16页 |
(一)国内环境复杂多样 | 第13-14页 |
1.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 第13页 |
2.无产阶级逐渐壮大 | 第13-14页 |
3.思想解放运动促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 第14页 |
(二)国际环境风云变幻 | 第14-16页 |
1.资本主义矛盾凸显 | 第14-15页 |
2.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 第16-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17-18页 |
1.唯物史观 | 第17页 |
2.阶级斗争学说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第18-19页 |
1.资本的学说 | 第18-19页 |
2.剩余价值学说 | 第19页 |
(三)科学社会主义 | 第19-22页 |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俄国革命的实践经验 | 第20-22页 |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 | 第22-34页 |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 第22-27页 |
1.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传播的主力军 | 第22-24页 |
2.国民党人是传播人群的重要组成 | 第24-25页 |
3.共产国际为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 | 第25-27页 |
(二)传播渠道多种化 | 第27-31页 |
1.日本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跳板 | 第27-28页 |
2.欧洲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 第28-29页 |
3.俄国为中国直接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经验 | 第29-31页 |
(三)传播载体多样化 | 第31-34页 |
1.建立传播机构 | 第31-32页 |
2.创办进步报刊 | 第32页 |
3.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 | 第32-34页 |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评价 | 第34-36页 |
(一)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 第34-35页 |
1.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第34页 |
2.帮助国人找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 第34-35页 |
(二)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 第35-36页 |
1.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研究 | 第35页 |
2.存在教条主义思想 | 第35-36页 |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当代启示 | 第36-42页 |
(一)高度重视理论建设 | 第36-37页 |
1.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 | 第37页 |
(二)坚持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 | 第37-38页 |
1.吸取历史经验 | 第37页 |
2.应对当前挑战 | 第37-38页 |
(三)注意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 第38-39页 |
1.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第38页 |
2.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38-39页 |
(四)注意传播方法的创新 | 第39-42页 |
1.合理运用传播语言 | 第39-40页 |
2.有效利用多种传播平台 | 第40-41页 |
3.加强传播队伍建设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