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1.4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14-16页 |
1.4.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5页 |
1.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1.4.3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6页 |
1.5 课题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5.1 微课程国外的教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2 微课程国内的教学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6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1.6.1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1.6.2 归纳法 | 第19-20页 |
1.6.3 访谈法 | 第20页 |
1.6.4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1.6.5 实验研究法 | 第20-21页 |
第2章 借助微课程设计开发“食品化学与健康”化学课程专题 | 第21-51页 |
2.1 基于微课程支撑下的化学微课程 | 第21-23页 |
2.1.1 化学微课程定义的梳理界定 | 第21页 |
2.1.2 化学微课程的设计制作标准 | 第21-23页 |
2.2“食品化学与健康”化学微课程专题设计前的条件分析 | 第23-30页 |
2.2.1 化学微课程专题相关的教材分析 | 第23-24页 |
2.2.2 化学教师对化学微课程专题的设计开发意向分析 | 第24-25页 |
2.2.3 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 第25-28页 |
2.2.4 用化学微课程开展化学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0页 |
2.3 确定“食品化学与健康”化学微课程专题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2.3.1 实效性—微型化原则 | 第30页 |
2.3.2 科学性—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 第30页 |
2.3.3 趣味性—交互原则 | 第30-31页 |
2.4“食品化学与健康”化学微课程专题开发实例 | 第31-51页 |
2.4.1 食物中的营养素 | 第31-37页 |
2.4.2 保健品与人体健康 | 第37-41页 |
2.4.3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待食品添加剂? | 第41-51页 |
第3章“食品化学与健康”微课程专题的应用与评价 | 第51-61页 |
3.1 化学微课程专题教学的应用 | 第51-54页 |
3.1.1 化学微课程专题教学的应用模式 | 第51-52页 |
3.1.2 化学微课程专题教学的应用优势 | 第52-53页 |
3.1.3 化学微课程专题教学的应用效果访谈 | 第53-54页 |
3.2“食品化学与健康”化学微课程专题实施后效果评价 | 第54-61页 |
3.2.1 化学微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 第54-55页 |
3.2.2 化学微课程专题实施后课堂效果性评价 | 第55-57页 |
3.2.3 化学微课程专题实施后学生成果性评价 | 第57-60页 |
3.2.4 化学微课程专题实施后师、生总结性评价 | 第60-6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4.1 实施总结 | 第61-62页 |
4.2 应用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A | 第67-69页 |
附录B | 第69-106页 |
附录C | 第106-108页 |
附录D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