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污泥破解与高压均质技术 | 第11-17页 |
1.2.1. 污泥破解方法 | 第11-15页 |
1.2.2. 高压均质技术 | 第15-17页 |
1.3. 污泥水解酸化 | 第17-20页 |
1.3.1. 污泥水解酸化机理 | 第17-18页 |
1.3.2. 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1.4. 低碳氮比污水脱氮 | 第20-25页 |
1.4.1. 低碳氮比污水脱氮方法和工艺 | 第21-23页 |
1.4.2. SBR法污水脱氮 | 第23-25页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案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3. 研究方案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剩余污泥 | 第27页 |
2.1.2. 模拟废水 | 第27页 |
2.1.3. 反硝化碳源 | 第27-2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2.3.1. 高压均质破解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 | 第29-30页 |
2.3.2. 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因素研究 | 第30-31页 |
2.3.3. 投加碳源强化SBR污水处理系统脱氮研究 | 第31-33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3. 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与水解酸化的研究 | 第35-62页 |
3.1. 高压均质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 | 第35-42页 |
3.1.1. 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前后的性质变化 | 第35-37页 |
3.1.2. 均质压强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 | 第37-42页 |
3.2. pH对破解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 | 第42-48页 |
3.2.1. 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pH变化规律 | 第43页 |
3.2.2.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SCOD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3.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VFAs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5.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多糖的影响 | 第46页 |
3.2.6.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 | 第48-51页 |
3.3.1.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pH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SCOD的影响 | 第49页 |
3.3.3.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VFAs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4.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5.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51页 |
3.4. 污泥浓度对其破解与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 | 第51-55页 |
3.4.1.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pH的影响 | 第52页 |
3.4.2.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SCOD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3.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VFAs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4.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5.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55页 |
3.5.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 | 第55-58页 |
3.5.1.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pH、SCOD和VFAs的影响 | 第56页 |
3.5.2.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3.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 | 第57-58页 |
3.6. 优化条件下试验研究 | 第58-61页 |
3.6.1. pH变化规律 | 第58-59页 |
3.6.2. SCOD和VFAs变化规律 | 第59-60页 |
3.6.3. 蛋白质和多糖变化规律 | 第60-61页 |
3.6.4. 氮和磷的变化规律 | 第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投加碳源强化SBR污水系统脱氮的研究 | 第62-83页 |
4.1. 进水C/N=4:1时反硝化碳源投加的研究 | 第62-68页 |
4.1.1. SBR系统的启动与运行 | 第62-63页 |
4.1.2. 缺氧段投加不同种类反硝化碳源对出水的影响 | 第63-66页 |
4.1.3. 好氧段不同反硝化碳源投加量对出水的影响 | 第66-68页 |
4.2. 进水C/N=6:1时反硝化碳源投加的研究 | 第68-82页 |
4.2.1. SBR系统的启动与运行 | 第68-69页 |
4.2.2. 曝气结束时投加不同种类反硝化碳源对出水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3. 曝气结束时不同反硝化碳源投加量对出水的影响 | 第71-75页 |
4.2.4. 反硝化碳源不同投加时间对出水的影响 | 第75-77页 |
4.2.5. 投加SLDHA作碳源的脱氮分析 | 第77-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问题和建议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个人简介 | 第90-91页 |
导师简介 | 第91-92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