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3-2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我国免费师范教育发展进程概述及问题分析 | 第21-25页 |
(一)2007年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改革前历史梳理 | 第21-23页 |
1.中国近代免费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页 |
2.新中国成立后免费师范教育的兴废 | 第21-22页 |
3.改革开放后免费师范教育的全面施行 | 第22页 |
4.部分收费后免费师范教育的逐步取消 | 第22-23页 |
(二)2007年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改革背景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1.教师队伍质量整体下滑导致师范教育质量式微 | 第23页 |
2.教师职业幸福感不强导致从教人员教育信念缺失 | 第23-24页 |
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师资分布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差异极大 | 第24页 |
4.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导致师范教育“学术性”弱化 | 第24-25页 |
二、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改革实施现状及成效研究 | 第25-30页 |
(一)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改革实践探讨 | 第25-27页 |
1.免费师范教育实施主体是部属师范大学学生 | 第25页 |
2.部属师范大学实行提前批次择优录取 | 第25-26页 |
3.培养目标定位为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 第26页 |
4.国家宏观调控与省级政府统筹规划以保障学生权利 | 第26-27页 |
5.免费师范生需签订相关协议并履行义务 | 第27页 |
(二)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改革实效性研究 | 第27-30页 |
1.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 第27-28页 |
2.职业吸引力的增强吸引了优秀人才报考师范院校 | 第28页 |
3.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和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 第28-29页 |
4.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与师资分布相对均衡 | 第29-30页 |
三、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改革外部挑战及内部困境 | 第30-39页 |
(一)“国考”政策引发免费师范教育改革新挑战 | 第30-33页 |
1.师范生优势因专业特色受冲击而减弱 | 第30-31页 |
2.培养陷应试化危机并存在解构风险 | 第31-32页 |
3.考试通过率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从业 | 第32页 |
4.合格教师的筛选反推退出机制的深化 | 第32-33页 |
(二)免费师范生招生体制产生新冲突 | 第33-34页 |
1.免费师范教育招生计划与现实需求存在出入 | 第33页 |
2.转入和转出受限迫使准入机制亟需完善 | 第33-34页 |
3.免费师范教育实施范围局限于部属师范大学 | 第34页 |
(三)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遭遇新瓶颈 | 第34-37页 |
1.免费师范生教育信念相较淡薄 | 第34-35页 |
2.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差强人意 | 第35-36页 |
3.免费师范生教学方式隐含忧患 | 第36-37页 |
(四)免费师范生就业前景陷入新困境 | 第37-39页 |
1.资金投入不足与编制落实不畅 | 第37页 |
2.深造受限与从教年限义务捆绑 | 第37-38页 |
3.免费师范生义务履行状况不佳 | 第38-39页 |
四、我国免费师范教育政策调整思路 | 第39-50页 |
(一)“国考”倒逼免费师范教育作出修缮以实现政策对接 | 第39-42页 |
1.改变入学选拔方式,增强自主招生权利 | 第39-40页 |
2.采用多元评估机制,教学管理去行政化 | 第40-41页 |
3.创建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 第41页 |
4.完善淘汰与退出机制,建立免费与非免费师范生间的转制立交桥 | 第41-42页 |
(二)改进招生制度和实施主体以确保生源数量与质量 | 第42-44页 |
1.制定合理招生计划,避免供需矛盾过大 | 第42-43页 |
2.按照学科大类招生,施行大三专业分流 | 第43-44页 |
3.扩大受众覆盖范围,构建不同层次免费师范教育体系 | 第44页 |
(三)完善高校实践育人培养体制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4-47页 |
1.加强职业信念,坚定学生从教意志 | 第44-45页 |
2.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育实践环节 | 第45-46页 |
3.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双导师授课制 | 第46-47页 |
(四)优化免费师范教育运行机制以保障学生职业发展 | 第47-50页 |
1.加大国家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周转编制 | 第47-48页 |
2.服务年限调整为五到六年,准许报考脱产研究生 | 第48页 |
3.建立政府监督评价体系,明细违约管理机制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 第54-55页 |
附录二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