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相关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完整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 | 第20-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实验对象 | 第2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2.2 腰椎NURBS曲面模型的建立及其实体化 | 第21-25页 |
2.2.1 CT图像的分割及各部分NURBS曲面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2.2 实体化腰椎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2.3 理想化完整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2.3.1 腰椎各组成部分材料属性的指定 | 第25页 |
2.3.2 腰椎接触类型的设定 | 第25-26页 |
2.3.3 腰椎韧带的添加 | 第26-28页 |
2.3.4 腰椎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28页 |
2.4 理性化完整腰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腰椎柔性内固定系统的设计及融合模型的建立 | 第30-36页 |
3.1 腰椎柔性内固定系统的设计 | 第30-32页 |
3.2 植入固定系统的融合腰椎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3.2.1 NTS系统的植入 | 第32-33页 |
3.2.2 NTS融合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3 USS融合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静力学分析数据的NTS系统评估 | 第36-46页 |
4.1 腰椎有限元模型的静力学分析 | 第36-37页 |
4.2 NTS融合腰椎模型的稳定性评估 | 第37-38页 |
4.3 NTS融合腰椎模型的活动性评估 | 第38-40页 |
4.3.1 NTS融合腰椎模型病变节段活动性评估 | 第38-39页 |
4.3.2 NTS融合腰椎模型病变邻近节段活动性评估 | 第39-40页 |
4.4 NTS融合腰椎模型的应力分布评估 | 第40-44页 |
4.5 NTS系统评估结果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基于患者个性化的NTS系统构建 | 第46-66页 |
5.1 腰椎内固定系统基于患者个性化构建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5.2 Ni-Ti弹簧棒刚度公式模型的构建 | 第47-53页 |
5.2.1 Ni-Ti弹簧棒压缩刚度公式模型的构建 | 第47-49页 |
5.2.2 Ni-Ti弹簧棒弯曲刚度公式模型的构建 | 第49-52页 |
5.2.3 Ni-Ti弹簧棒扭转刚度公式模型的构建 | 第52-53页 |
5.3 基于病变节段数的Ni-Ti弹簧棒刚度系列的划分 | 第53-55页 |
5.4 基于患者体重的Ni-Ti弹簧棒刚度系列的划分 | 第55-60页 |
5.4.1 多节段病变患者K-G关系公式的构建 | 第55-58页 |
5.4.2 单节段病变患者K-G关系公式的构建 | 第58-60页 |
5.4.3 基于患者体重的Ni-Ti弹簧棒刚度系列划分 | 第60页 |
5.5 基于椎弓根间距的Ni-Ti弹簧棒刚度系列的划分 | 第60-63页 |
5.6 NTS系统个性化构建 | 第63-65页 |
5.6.1 NTS系统Ni-Ti弹簧棒代号的确定 | 第63-64页 |
5.6.2 NTS系统Ni-Ti弹簧棒各型号尺寸参数的确定 | 第64-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