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修饰庆大霉素关键基团基因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英文缩略词及注解第6-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6页
    1.1 氨基糖类抗生素第10-15页
        1.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简介第10-12页
        1.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 庆大霉素第15-24页
        1.2.1 庆大霉素简介第15-17页
        1.2.2 庆大霉素抗菌机制与毒副作用第17页
        1.2.3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4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研究第19页
        1.2.5 庆大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2.6 庆大霉素分离提取的研究第23页
        1.2.7 庆大霉素检测的研究第23-24页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4-26页
        1.3.1 选题依据第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6-30页
        2.1.1 菌株与质粒第26-27页
        2.1.2 培养基第27-28页
        2.1.3 试剂第28-30页
            2.1.3.1 试剂与工具酶第28页
            2.1.3.2 抗生素及使用浓度第28-29页
            2.1.3.3 溶液与缓冲液第29-30页
        2.1.4 仪器与设备第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8页
        2.2.1 菌种培养与保藏第30-31页
        2.2.2 绛红色小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1页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31-32页
        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2-33页
        2.2.5 DNA酶切反应第33页
        2.2.6 DNA片段回收第33页
        2.2.7 DNA酶连反应第33-34页
        2.2.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4页
        2.2.9 质粒转化第34页
        2.2.10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第34-35页
        2.2.11 大肠杆菌-小单胞菌接合转移第35-36页
        2.2.12 绛红色小单胞菌摇瓶发酵第36页
        2.2.13 抗生素效价测定第36页
        2.2.14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第36-37页
            2.2.14.1 73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第37页
            2.2.14.2 庆大霉素的提取第37页
        2.2.15 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37-38页
            2.2.15.1 质谱法(MS)第37-38页
第三章 genT基因功能的研究第38-46页
    3.1 同源重组质粒pFT104的构建第38-41页
        3.1.1 绛红色小单胞菌G1008基因组的提取第39页
        3.1.2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第39-40页
        3.1.3 同源重组质粒pFT104的构建第40-41页
    3.2 genT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与验证第41-43页
        3.2.1 接合转移第41-42页
        3.2.2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42页
        3.2.3 genT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第42-43页
    3.3 GT106稳定性分析第43页
    3.4 GT106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43-44页
    3.5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genN基因功能的研究第46-54页
    4.1 同源重组质粒pFTN203的构建第46-48页
        4.1.1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第47页
        4.1.2 同源重组质粒pFTN203的构建第47-48页
    4.2 genN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与验证第48-50页
        4.2.1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49页
        4.2.2 genN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第49-50页
    4.3 突变菌GTNK308的筛选与验证第50-51页
    4.4 GTN205和GTNK308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51-52页
        4.4.1 GTN205和GTNK308次级代谢产物MS分析第51-52页
    4.5 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genY基因功能的研究第54-62页
    5.1 同源重组质粒pFY303的构建第54-57页
        5.1.1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第55-56页
        5.1.2 同源重组质粒pFY303的构建第56-57页
    5.2 genY基因缺失突变菌的构建第57-59页
        5.2.1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57-58页
        5.2.2 genY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与验证第58-59页
        5.2.3 突变菌GKY307的筛选与验证第59页
    5.3 突变菌GY305和GKY307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第59-61页
    5.4 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genB1基因功能的研究第62-70页
    6.1 同源重组质粒pFB1403的构建第62-65页
        6.1.1 同源交换臂的扩增第63页
        6.1.2 同源重组质粒pFB1403的构建第63-65页
    6.2 genB1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与验证第65-67页
        6.2.1 单交换工程菌的鉴定第65页
        6.2.2 genB1基因缺失突变菌的筛选第65-66页
        6.2.3 突变菌GKB1407的筛选与验证第66-67页
    6.3 突变菌GB1405和GKB1407代谢产物分析第67-68页
    6.4 小结第68-70页
第七章 庆大霉素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研究第70-76页
    7.1 同源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0-72页
        7.1.1 同源重组质粒pFM1503的构建第71-72页
    7.2 genM1基因阻断突变菌的筛选与验证第72-73页
    7.3 突变菌稳定性考察第73-74页
    7.4 突变菌GM1505代谢产物分析第74-75页
    7.5 小结第75-76页
全文总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致谢第83-84页
附录第84-87页
个人简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烟草花叶病毒衣壳蛋白的多维自组装
下一篇:在位活体成像研究线粒体动态运输与斑马鱼轴突再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