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24-5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4-27页 |
1.1.1 现实背景——快速城镇化对历史城镇空间与文化的冲击 | 第24页 |
1.1.2 理论背景——遗产保护价值转向对历史城镇研究的启示 | 第24-25页 |
1.1.3 总体思路——将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进行研究 | 第25-27页 |
1.2 概念解析与研究对象界定 | 第27-39页 |
1.2.1 文化景观(理论视角) | 第27-30页 |
1.2.2 西南山地(地域界定) | 第30-35页 |
1.2.3 历史城镇(研究对象) | 第35-3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39-48页 |
1.3.1 文化景观领域的研究动态 | 第39-43页 |
1.3.2 历史城镇及其保护相关研究 | 第43-46页 |
1.3.3 西南地区山地、历史城镇研究综述 | 第46-4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8-5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48-4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49-50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第50-5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50-5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53-54页 |
2 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 | 第54-94页 |
2.1 文化景观概念的酝酿与发展 | 第54-71页 |
2.1.1 东西方历史景观保护的传统渊源 | 第54-57页 |
2.1.2 人文地理学界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 第57-58页 |
2.1.3 遗产保护界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 | 第58-68页 |
2.1.4 文化景观概念的理论主旨 | 第68-71页 |
2.2 文化景观遗产体系与历史城镇 | 第71-82页 |
2.2.1 世界遗产体系中的文化景观 | 第71-73页 |
2.2.2 文化景观遗产的类型划分 | 第73-81页 |
2.2.3 文化景观体系中的历史城镇 | 第81-82页 |
2.3 文化景观视角对历史城镇保护的启示 | 第82-91页 |
2.3.1 我国的历史城镇遗产体系 | 第82-84页 |
2.3.2 既有体系下城镇保护的问题分析 | 第84-90页 |
2.3.3 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城镇保护研究 | 第90-9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3 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 | 第94-128页 |
3.1 历史城镇文化景观的呈现特征与研究框架 | 第94-97页 |
3.1.1 物质与文化的合一(形意相关性) | 第94-95页 |
3.1.2 空间与时间的并进(动态演进性) | 第95-96页 |
3.1.3“文化—空间—时间”分析框架的建构 | 第96-97页 |
3.2 景观的物质要素 | 第97-102页 |
3.2.1 建、构筑物 | 第97-98页 |
3.2.2 空间 | 第98-100页 |
3.2.3 环境 | 第100-101页 |
3.2.4 人群行为 | 第101-102页 |
3.3 景观的价值内涵 | 第102-110页 |
3.3.1 人居文化 | 第104-105页 |
3.3.2 职能文化 | 第105-107页 |
3.3.3 历史文化 | 第107-108页 |
3.3.4 精神文化 | 第108-110页 |
3.4 景观的载体层次 | 第110-121页 |
3.4.1 城镇格局 | 第112-114页 |
3.4.2 簇群地段 | 第114-116页 |
3.4.3 街巷场所 | 第116-118页 |
3.4.4 地标节点 | 第118-121页 |
3.5 景观的演进阶段 | 第121-125页 |
3.5.1 初生阶段 | 第122-123页 |
3.5.2 发展阶段 | 第123-124页 |
3.5.3 成熟阶段 | 第124页 |
3.5.4 衰败阶段 | 第124-12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25-128页 |
4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 | 第128-174页 |
4.1 西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与城镇发展 | 第128-140页 |
4.1.1 地理格局与西南文明区划 | 第128-133页 |
4.1.2 资源分布与产业城镇萌芽 | 第133-136页 |
4.1.3 水陆交通与商贸城镇发展 | 第136-140页 |
4.2 西南地区历史人文背景与城镇发展 | 第140-158页 |
4.2.1 政治经略与城镇体系结构 | 第141-145页 |
4.2.2 战争更迭与军事城寨兴衰 | 第145-150页 |
4.2.3 民族迁徙与氏族聚居分布 | 第150-154页 |
4.2.4 宗教传播及其文化辐射 | 第154-158页 |
4.3 基于文化脉络的历史城镇类型梳理 | 第158-172页 |
4.3.1 历史城镇类型划分的一般方式 | 第158-160页 |
4.3.2 基于城镇文化特征的类型划分 | 第160-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5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 | 第174-248页 |
5.1 初生阶段有机灵动的景观特征 | 第174-190页 |
5.1.1 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城镇格局 | 第174-183页 |
5.1.2 均质同构、松散模糊的簇群地段 | 第183-185页 |
5.1.3 开敞通透、随机可塑的街巷场所 | 第185-188页 |
5.1.4 借势成形、实用为先的地标节点 | 第188-190页 |
5.2 发展阶段多元平衡的景观特征 | 第190-204页 |
5.2.1 功能复合、区块分化的城镇格局 | 第190-194页 |
5.2.2 大小参差、聚团紧凑的簇群地段 | 第194-197页 |
5.2.3 界面围合、尺度多变的街巷场所 | 第197-200页 |
5.2.4 人工修饰、仪礼凸显的地标节点 | 第200-204页 |
5.3 成熟阶段井然繁盛的景观特征 | 第204-221页 |
5.3.1 系统完善、天人合一的城镇格局 | 第204-211页 |
5.3.2 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簇群地段 | 第211-214页 |
5.3.3 序列清晰、空间丰富的街巷场所 | 第214-217页 |
5.3.4 规模宏大、风格融合的地标节点 | 第217-221页 |
5.4 衰败阶段破败凌乱的景观特征 | 第221-230页 |
5.4.1 秩序瓦解、关系混乱的城镇格局 | 第221-224页 |
5.4.2 规模缩减、肌理破碎的簇群地段 | 第224-227页 |
5.4.3 空间残缺、风貌萧条的街巷场所 | 第227-228页 |
5.4.4 边缘废弃、坍塌损毁的地标节点 | 第228-230页 |
5.5 典型城镇演进过程及景观特征分析 | 第230-245页 |
5.5.1 盐业城镇:贡井镇 | 第230-233页 |
5.5.2 商贸城镇:大研古镇 | 第233-237页 |
5.5.3 军事城镇:镇远古城 | 第237-239页 |
5.5.4 政教城镇:大理古城 | 第239-243页 |
5.5.5 民族城镇:肇兴侗寨 | 第243-24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245-248页 |
6 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 | 第248-306页 |
6.1 动力机制及其研究框架 | 第248-250页 |
6.2 城镇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250-261页 |
6.2.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250-253页 |
6.2.2 政治经济因素 | 第253-258页 |
6.2.3 社会人文因素 | 第258-259页 |
6.2.4 文化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259-261页 |
6.3 城镇演进的阶段性规律 | 第261-277页 |
6.3.1 初生阶段的聚核 | 第261-266页 |
6.3.2 发展阶段的分异 | 第266-270页 |
6.3.3 成熟阶段的结构 | 第270-275页 |
6.3.4 文化动力的阶段性影响能力 | 第275-277页 |
6.4 载体演进的过程性规律 | 第277-291页 |
6.4.1 城镇格局的延续 | 第277-281页 |
6.4.2 簇群地段的调节 | 第281-283页 |
6.4.3 街巷场所的适变 | 第283-286页 |
6.4.4 地标节点的更新 | 第286-289页 |
6.4.5 文化动力与空间载体的作用关系 | 第289-291页 |
6.5 综合视角下的文化动力机制 | 第291-303页 |
6.5.1 人居文化潜移默化 | 第291-293页 |
6.5.2 职能文化主导推动 | 第293-297页 |
6.5.3 历史文化濡染牵引 | 第297-301页 |
6.5.4 精神文化内在渗透 | 第301-30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303-306页 |
7 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探索 | 第306-338页 |
7.1“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活态保护思路 | 第306-308页 |
7.1.1“景观”与“文化”的统一 | 第306-308页 |
7.1.2“保护”与“发展”的结合 | 第308页 |
7.2 文化内涵延续 | 第308-312页 |
7.2.1 人居文化的传承 | 第309-310页 |
7.2.2 职能文化的演替 | 第310-311页 |
7.2.3 历史文化的展示 | 第311页 |
7.2.4 精神文化的传播 | 第311-312页 |
7.3 景观载体协同 | 第312-324页 |
7.3.1 城镇格局的整体延续 | 第313-317页 |
7.3.2 簇群地段的有机更新 | 第317-319页 |
7.3.3 街巷场所的氛围协调 | 第319-321页 |
7.3.4 典型地标的活化利用 | 第321-324页 |
7.4 典型保护案例应用分析 | 第324-336页 |
7.4.1 古镇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 第325-327页 |
7.4.2 古镇文化价值内涵的梳理 | 第327-328页 |
7.4.3 景观与文化协同的活态保护 | 第328-336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336-338页 |
8 结语 | 第338-346页 |
8.1 论文的研究基础与过程 | 第338-341页 |
8.1.1 论文的研究基础 | 第338-339页 |
8.1.2 论文的资料收集 | 第339-341页 |
8.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1-346页 |
8.2.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41-343页 |
8.2.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343-346页 |
致谢 | 第346-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348-358页 |
附录 | 第358-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