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斑叶突变体水稻的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1.1 植物体斑叶突变体的类型 | 第11页 |
1.1.2 水稻斑叶突变的产生方式 | 第11-12页 |
1.1.3 水稻斑叶突变体的生理研究 | 第12-14页 |
1.1.4 叶色突变基因的遗传研究 | 第14-15页 |
1.1.5 叶色突变体的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1.2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基因的定位与图位克隆 | 第16-20页 |
1.2.1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 第16-17页 |
1.2.2 图位克隆的技术应用 | 第17-20页 |
1.3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2 菌种及质粒 | 第23-25页 |
2.1.3 引物序列 | 第25-26页 |
2.1.4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6-27页 |
2.1.5 培养基 | 第27页 |
2.1.6 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45页 |
2.2.1 水稻斑马叶基因Oszb基因定位 | 第28-32页 |
2.2.2 Oszb-RNAi载体的构建方法 | 第32-39页 |
2.2.3 Oszb互补载体构建 | 第39页 |
2.2.4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9-40页 |
2.2.5 目标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0页 |
2.2.6 农杆菌介导的目的基因的日本晴、DM 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40-41页 |
2.2.7 遗传转化水稻叶片潮霉素抗性鉴定 | 第41-42页 |
2.2.8 PCR鉴定法 | 第42页 |
2.2.9 Oszb表达量的Teal-time qPCR检测 | 第42-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65页 |
3.1 水稻斑马叶基因Oszb基因定位 | 第45-49页 |
3.1.1 SNP位点的统计与分析 | 第45-47页 |
3.1.2 斑马叶Oszb基因精细定位 | 第47-48页 |
3.1.3 水稻斑马叶基因Oszb候选基因的确定 | 第48-49页 |
3.2 Oszb-RNAi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49-55页 |
3.2.1 Oszb-RNAi基因的克隆 | 第49-50页 |
3.2.2 Oszb-RNAi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3.2.3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日本晴)的遗传转化 | 第51-52页 |
3.2.4 T_0代Oszb-RNAi转基因水稻的PCR鉴定 | 第52-55页 |
3.3 T_1代Oszb-RNAi转基因种子和植株鉴定及性状表达 | 第55-60页 |
3.3.1 T_1代Oszb-RNAi种子Hyg的抗性鉴定 | 第55-56页 |
3.3.2 T_1代Oszb-RNAi植株的性状表型分析 | 第56-57页 |
3.3.3 T_1代Oszb-RNAi表型植株的PCR鉴定 | 第57-58页 |
3.3.4 T_1代Oszb-RNAi阳性植株中基因Oszb表达量的分析 | 第58-59页 |
3.3.5 T_1代Oszb-RNAi突变体植株表型初步观察 | 第59-60页 |
3.4 Oszb互补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60-65页 |
3.4.1 Oszb互补基因克隆和载体的构建 | 第60-61页 |
3.4.2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DM)的遗传转化 | 第61-62页 |
3.4.3 T_0代Oszb互补转基因水稻的潮霉素抗性鉴定 | 第62-63页 |
3.4.4 T_0代Oszb互补转基因水稻的PCR鉴定 | 第63-64页 |
3.4.5 T_1代Oszb互补转基因水稻表型分析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4.1 水稻斑马叶突变体Oszb基因定位研究 | 第65页 |
4.2 农杆菌介导水稻Oszb基因的遗传转化 | 第65-66页 |
4.3 Oszb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