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夏枯草方抗高血压活性部位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前言 | 第8-21页 |
1.1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第9-13页 |
1.2.1 响应曲面法 | 第9-10页 |
1.2.2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 | 第10-11页 |
1.2.3 结构鉴定技术 | 第11-13页 |
1.3 中药指纹图谱 | 第13-15页 |
1.3.1 图谱的建立 | 第13-14页 |
1.3.2 谱效学 | 第14-15页 |
1.4 抗高血压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降压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天然降压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复方夏枯草方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第二章.复方夏枯草方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 第21-39页 |
2.1 生药鉴定 | 第21-24页 |
2.1.1 试剂及仪器 | 第21页 |
2.1.2 夏枯草 | 第21-22页 |
2.1.3 罗布麻叶 | 第22页 |
2.1.4 钩藤 | 第22页 |
2.1.5 山楂 | 第22-23页 |
2.1.6 决明子 | 第23页 |
2.1.7 洋金花 | 第23-24页 |
2.2 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 第24-38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2.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第24-26页 |
2.2.3 方法学考察 | 第26-27页 |
2.2.4 单因素考察 | 第27-31页 |
2.2.5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工艺 | 第31-38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 | 第39-47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3.2 样品的制备 | 第39-40页 |
3.3 活性筛选 | 第40-46页 |
3.3.1 方法 | 第40页 |
3.3.2 结果 | 第40-46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47-54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47页 |
4.2 分离方法 | 第47-49页 |
4.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9-53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研究 | 第54-67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54页 |
5.2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5.3 方法与结果 | 第55-66页 |
5.3.1 色谱条件 | 第55页 |
5.3.2 方法学考察 | 第55-62页 |
5.3.3 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特征峰标定 | 第62-66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结语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73-74页 |
附图 | 第74-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