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2.2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渊源的历史追溯 | 第17-25页 |
2.1 古代中国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7-19页 |
2.1.1 儒家“仁爱自然”生态观蕴涵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7-18页 |
2.1.2 道家“道法自然”生态观蕴涵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8-19页 |
2.1.3 佛教“众生平等”生态观蕴涵的生态文明思想 | 第19页 |
2.2 近现代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诞生与发展 | 第19-22页 |
2.2.1 工业革命催生出西方生态文明思想 | 第20页 |
2.2.2 工业化与市场扩张加速了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 第20-21页 |
2.2.3 生态文明思想走进绿色政治时代 | 第21页 |
2.2.4 工业文明危机下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呼唤 | 第21-22页 |
2.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 | 第22-25页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 第22-23页 |
2.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3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创立的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基础 | 第25-35页 |
3.1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 | 第25-29页 |
3.1.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25-26页 |
3.1.2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26-27页 |
3.1.3 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27-28页 |
3.1.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28页 |
3.1.5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第28-29页 |
3.2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理性选择 | 第29-32页 |
3.2.1 建国初“农业现代化目标”下的生态环境恶化 | 第29-30页 |
3.2.2 建国初“工业现代化目标”下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 第30页 |
3.2.3 改革初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环境资源代价 | 第30-31页 |
3.2.4 黑色GDP增长付出了环境牺牲代价 | 第31页 |
3.2.5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为突破口 | 第31-32页 |
3.3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环境危机反思后的科学判断 | 第32-35页 |
3.3.1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危机的具体表现 | 第32-33页 |
3.3.2 生态环境危机对经济发展步伐的障碍 | 第33页 |
3.3.3 生态环境危机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4 根除生态环境危机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程 | 第35-45页 |
4.1 建国初期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 第35-36页 |
4.1.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兴修水利水土保持 | 第35页 |
4.1.2 强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 第35页 |
4.1.3 保护环境爱护资源 | 第35-36页 |
4.1.4 节约能源并合理利用 | 第36页 |
4.2 改革初期的思想雏形 | 第36-38页 |
4.2.1 防止“先污染、后治理” | 第36-37页 |
4.2.2 环境保护要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协调 | 第37页 |
4.2.3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发展 | 第37页 |
4.2.4 避免浪费,充分利用资源 | 第37-38页 |
4.2.5 运用法制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 第38页 |
4.3 改革深化期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丰富 | 第38-39页 |
4.3.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确立 | 第38-39页 |
4.3.2 关注西部地区生态建设 | 第39页 |
4.3.3 注重生态文明道德建设 | 第39页 |
4.4 党的十六大后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 | 第39-41页 |
4.4.1 胡锦涛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 | 第39-40页 |
4.4.2 生态文明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 第40页 |
4.4.3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第40页 |
4.4.4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部局 | 第40-41页 |
4.5 十八大后生态文明思想走向成熟 | 第41-45页 |
4.5.1 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最高行动纲领 | 第41页 |
4.5.2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 | 第41页 |
4.5.3 健全生态法律和生态行政制度 | 第41-42页 |
4.5.4 培育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创新 | 第45-53页 |
5.1 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科学解读 | 第45-46页 |
5.1.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追求的最新阶段 | 第45页 |
5.1.2 生态文明是各种文明的集中体现 | 第45-46页 |
5.1.3 生态文明与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等文明构成多维体系 | 第46页 |
5.2 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科学定位 | 第46-48页 |
5.2.1 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第46-47页 |
5.2.2 实现经济、环境、人口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 第47页 |
5.2.3 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47页 |
5.2.4 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第47-48页 |
5.3 对生态文明建设原则的科学确立 | 第48-50页 |
5.3.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8页 |
5.3.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 第48页 |
5.3.3 坚持依法建设的原则 | 第48-49页 |
5.3.4 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49页 |
5.3.5 守护“生态安全”底线原则 | 第49-50页 |
5.4 对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科学选择 | 第50-53页 |
5.4.1 政府决策者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 第50页 |
5.4.2 政府管理者坚持生态行政、绿色管理 | 第50页 |
5.4.3 通过教育和宣传培育国民的生态文明理念 | 第50-51页 |
5.4.4 引导国民培养生态道德、践行生态行为 | 第51页 |
5.4.5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 第51页 |
5.4.6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51页 |
5.4.7 增加国际间生态文明建设合作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