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1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38页 |
1.2.1 结构面粗糙度评价 | 第19-30页 |
1.2.2 结构面粗糙度特性 | 第30-32页 |
1.2.3 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估算 | 第32-36页 |
1.2.4 结构面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38-41页 |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试验过程 | 第41-62页 |
2.1 结构面样品采集与制备 | 第41-48页 |
2.1.1 结构面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41-44页 |
2.1.2 天然岩体结构面试样的制备 | 第44-45页 |
2.1.3 人工模拟岩体结构面试样的制备 | 第45-48页 |
2.2 结构面形态测量及模型建立 | 第48-54页 |
2.2.1 结构面形态测量 | 第48-50页 |
2.2.2 结构面模型建立 | 第50-54页 |
2.3 结构面直剪试验 | 第54-56页 |
2.4 材料物理力学性质 | 第56-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三章 基于PAP的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方法 | 第62-84页 |
3.1 PAP的力学依据 | 第63-66页 |
3.1.1 结构面破坏机制 | 第63页 |
3.1.2 模型建立及力学分析 | 第63-66页 |
3.2 PAP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66-69页 |
3.2.1 PAP的提出 | 第66页 |
3.2.2 PAP的计算步骤 | 第66-69页 |
3.3 PAP的应用实例 | 第69-74页 |
3.4 对比其它粗糙度评价方法 | 第74-82页 |
3.4.1 对比Grasselli法 | 第74-78页 |
3.4.2 对比反算法 | 第78-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基于SFR的结构面粗糙度评价方法 | 第84-105页 |
4.1 SFR的力学依据 | 第85-89页 |
4.1.1 规则齿状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 | 第85-86页 |
4.1.2 不规则齿状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 | 第86-88页 |
4.1.3 三维空间微元的抗剪强度 | 第88-89页 |
4.2 SFR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89-93页 |
4.2.1 SFR的提出 | 第89-90页 |
4.2.2 SFR的计算 | 第90-93页 |
4.3 SFR的应用实例 | 第93-99页 |
4.3.1 结构面轮廓线的SFR | 第93-95页 |
4.3.2 人工模拟岩体结构面的SFR | 第95-99页 |
4.4 对比其它粗糙度评价方法 | 第99-103页 |
4.4.1 对比坡度均方根Z | 第99-100页 |
4.4.2 对比Grasselli法 | 第100-101页 |
4.4.3 对比反算法 | 第101-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结构面峰值抗剪强度估算模型研究 | 第105-120页 |
5.1 新模型的提出 | 第105-112页 |
5.1.1 新模型基本形式的确定 | 第105-106页 |
5.1.2 新模型的提出 | 第106-112页 |
5.2 新模型的对比验证 | 第112-118页 |
5.2.1 天然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评价及峰值抗剪强度估算 | 第112-115页 |
5.2.2 对比Grasselli模型 | 第115-11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20-136页 |
6.1 鸡尾山滑坡概况 | 第120-124页 |
6.1.1 地层岩性 | 第121-123页 |
6.1.2 岩体结构特征 | 第123-124页 |
6.2 软弱夹层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研究 | 第124-129页 |
6.3 鸡尾山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129-135页 |
6.3.1 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稳定性分析 | 第130-133页 |
6.3.2 基于数值模拟的稳定性分析 | 第133-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7.1 结论 | 第136-139页 |
7.2 展望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