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信访 | 第13-14页 |
(二)群体性事件 | 第14页 |
四、运用理论 | 第14-16页 |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14页 |
(二)社会冲突理论 | 第14-15页 |
(三)善治理论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实证研究法 | 第16页 |
(三)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我国信访局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 | 第17-21页 |
一、尽早防范原则 | 第17页 |
二、疏导为主原则 | 第17-18页 |
三、依法处置原则 | 第18-19页 |
四、及时解决原则 | 第19页 |
五、快速控制原则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扬中市信访局近五年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状况 | 第21-28页 |
一、扬中市信访局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的数据统计 | 第21页 |
二、扬中市信访局近五年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 | 第21-22页 |
(一)案例一 | 第21-22页 |
(二)案例二 | 第22页 |
三、扬中市信访局近五年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 | 第22-28页 |
(一)成立群众工作部 | 第22-24页 |
(二)设立领导信访接待日 | 第24-25页 |
(三)完善基层网络 | 第25页 |
(四)严格考核制度 | 第25-26页 |
(五)坚持法治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扬中市信访局在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28-31页 |
一、扬中市信访局在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防范不够尽早 | 第28页 |
(二)疏导方式不当 | 第28页 |
(三)解决不够及时 | 第28-29页 |
(四)未能快速控制局面 | 第29页 |
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 第29-31页 |
(一)预警能力不够 | 第29页 |
(二)沟通不善 | 第29-30页 |
(三)相关部门不重视 | 第30页 |
(四)工作人员能力有限 | 第30页 |
(五)法制宣传不到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国内外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借鉴 | 第31-35页 |
一、国外的经验 | 第31-33页 |
(一)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 第31页 |
(二)把控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性 | 第31-32页 |
(三)部门之间通力合作 | 第32页 |
(四)依法处理群体性事件 | 第32-33页 |
二、国内的经验 | 第33-35页 |
(一)上海浦东经验 | 第33-34页 |
(二)浙江乐清经验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提高信访局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的若干对策性建议 | 第35-39页 |
一、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防范能力 | 第35-36页 |
(一)建立信访预警网络机制 | 第35页 |
(二)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指导 | 第35页 |
(三)建立重点信访问题数据库 | 第35-36页 |
二、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能力 | 第36-37页 |
(一)拓宽信访举报渠道 | 第36页 |
(二)及时控制现场群众情绪 | 第36-37页 |
(三)坚持依法办理信访问题 | 第37页 |
三、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化解能力 | 第37-39页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 | 第37-38页 |
(二)强化法律政策宣传和教育疏导 | 第38页 |
(三)加强信访局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 | 第38页 |
(四)强化追责制度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