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 第12-13页 |
1.3.3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13-15页 |
1.3.4 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阶段 | 第15-16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20-28页 |
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 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1 基本内容 | 第21页 |
2.2.2 适用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22-25页 |
2.3.1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 | 第22-24页 |
2.3.2 环境费用效果分析 | 第24-25页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2.4.1 基本概念 | 第25页 |
2.4.2 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8-37页 |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8-29页 |
3.2 交通规划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3.2.1 交通环境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2.2 交通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3.2.3 城市交通环境容量分析 | 第32-33页 |
3.2.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33-34页 |
3.3 城市交通环境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性理念的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7-49页 |
4.1 评价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37-38页 |
4.2 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选 | 第38-40页 |
4.2.1 AHP法分析 | 第38页 |
4.2.2 DEA法分析 | 第38-39页 |
4.2.3 代际公平法分析 | 第39-40页 |
4.2.4 本文选定的方法 | 第40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6页 |
4.3.1 基于AHP法的权重确定 | 第40-42页 |
4.3.2 基于DEA法的权重确定 | 第42-45页 |
4.3.3 基于代际公平法的权重确定 | 第45-46页 |
4.4 综合集成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4.1 建模思路 | 第46页 |
4.4.2 权重Si确定 | 第46-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49-67页 |
5.1 重庆市交通现状分析 | 第49-54页 |
5.1.1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第49-50页 |
5.1.2 重庆市交通运行状况 | 第50-51页 |
5.1.3 交通环境与能源结构现状 | 第51-53页 |
5.1.4 重庆市污染物排放现状 | 第53-54页 |
5.2 重庆市城市交通AHP分析 | 第54-57页 |
5.3 重庆市城市交通DEA分析 | 第57-61页 |
5.4 重庆市交通环境代际公平分析 | 第61-63页 |
5.4.1 重庆市交通环境容量计算 | 第61-62页 |
5.4.2 重庆市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计算 | 第62-63页 |
5.5 重庆市城市交通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 第63-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