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第8-9页 |
1.2 线形控制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悬臂施工控制的意义 | 第10-1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悬臂施工控制理论 | 第14-19页 |
2.1 概述 | 第14页 |
2.2 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14-16页 |
2.2.1 最佳成桥状态控制法 | 第14页 |
2.2.2 参数识别法 | 第14-15页 |
2.2.3 卡尔曼滤波法 | 第15页 |
2.2.4 灰色理论法 | 第15-16页 |
2.3 施工控制的内容 | 第16-18页 |
2.3.1 变形控制 | 第16-17页 |
2.3.2 应力控制 | 第17-18页 |
2.3.3 稳定性控制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云南K21+506 特大桥线形控制关键技术 | 第19-46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3.2 施工线形监控方案 | 第20-23页 |
3.2.1 监控的目的与方法 | 第20-22页 |
3.2.2 线形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3.3 悬臂施工立模标高的研究 | 第23-26页 |
3.3.1 立模标高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3.3.2 立模标高的确定 | 第25-26页 |
3.4 K21+506 特大桥有限元模型计算 | 第26-38页 |
3.4.1 有限元计算目的及内容 | 第26-27页 |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0页 |
3.4.3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 | 第30-38页 |
3.5 K21+506 特大桥挂篮荷载试验 | 第38-43页 |
3.5.1 荷载试验目的 | 第38-39页 |
3.5.2 试验加载计算 | 第39页 |
3.5.3 测点布置 | 第39-40页 |
3.5.4 试验程序 | 第40页 |
3.5.5 挂篮荷载试验测试结果 | 第40-43页 |
3.6 线形监控的精度、原则与总体要求 | 第43-45页 |
3.6.1 控制精度和原则 | 第43页 |
3.6.2 实施中的总体要求 | 第43-44页 |
3.6.3 监控预警系统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挂篮变形研究 | 第46-59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挂篮的分类、适用性选择 | 第46-48页 |
4.2.1 挂篮的分类 | 第46-47页 |
4.2.2 挂篮的适用性 | 第47-48页 |
4.3 挂篮变形值研究 | 第48-58页 |
4.3.1 挂篮受力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挂篮变形有限元计算 | 第50-52页 |
4.3.3 挂篮变形值的修正 | 第52-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连续刚构桥桥面调平层研究 | 第59-68页 |
5.1 概述 | 第59-60页 |
5.2 连续刚构桥桥面线形调整原理、原则 | 第60页 |
5.2.1 调整原理 | 第60页 |
5.2.2 调整原则 | 第60页 |
5.3 拟合桥面线形方法研究 | 第60-67页 |
5.3.1 用余弦曲线进行桥面线形拟合 | 第61-64页 |
5.3.2 分跨对桥面线形进行拟合 | 第64-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