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 第15页 |
1.2.2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15-16页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比较研究法 | 第18页 |
1.4.3 调查研究法 | 第18-19页 |
1.5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9-20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本文可能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1 创业教育的内涵 | 第20页 |
2.2 创业教育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1 培养创业意识 | 第20页 |
2.2.2 提升创业知识 | 第20-21页 |
2.2.3 提高创业技能 | 第21页 |
2.2.4 养成创业品质 | 第21页 |
2.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 | 第21-24页 |
2.3.1 个体价值 | 第21-22页 |
2.3.2 社会价值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与现状:基于合肥工业大学调查数据 | 第24-33页 |
3.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4页 |
3.2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成就 | 第24-25页 |
3.2.1 重视程度逐步加强 | 第24-25页 |
3.2.2 推动部分大学生成功创业 | 第25页 |
3.3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 第25-30页 |
3.3.1 认识存在偏差 | 第25-26页 |
3.3.2 课程缺乏系统性 | 第26-27页 |
3.3.3 师资队伍不健全 | 第27-28页 |
3.3.4 缺乏实践性 | 第28页 |
3.3.5 缺少良好环境 | 第28-30页 |
3.4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问题的原因解析 | 第30-33页 |
3.4.1 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 | 第30页 |
3.4.2 学校课程模式僵化 | 第30页 |
3.4.3 教育者缺乏创业经验 | 第30-31页 |
3.4.4 实践体系不健全 | 第31页 |
3.4.5 社会支持力度不到位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借鉴与启示 | 第33-41页 |
4.1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 | 第33-37页 |
4.1.1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第33-35页 |
4.1.2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特色 | 第35-37页 |
4.2 英国剑桥大学的创业教育 | 第37-39页 |
4.2.1 剑桥大学创业教育背景 | 第37-38页 |
4.2.2 剑桥大学创业教育特色 | 第38-39页 |
4.3 对合肥工业大学的启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大学创业教育原则与路径探索 | 第41-50页 |
5.1 明晰大学生创业教育原则 | 第41-42页 |
5.1.1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 第41页 |
5.1.2 争取社会资源协同的原则 | 第41页 |
5.1.3 与各项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5.2 重构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 第42-45页 |
5.2.1 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 | 第42-43页 |
5.2.2 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 | 第43页 |
5.2.3 大学生创业品格教育 | 第43-44页 |
5.2.4 大学生创业方法教育 | 第44-45页 |
5.3 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 第45-50页 |
5.3.1 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 | 第45-46页 |
5.3.2 更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第46-47页 |
5.3.3 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 第47-48页 |
5.3.4 优化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 第48页 |
5.3.5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