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7-19页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7页 |
2.1.2 高等职业院校 | 第17-18页 |
2.1.3 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 | 第18页 |
2.1.4 产教融合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梳理 | 第19-22页 |
2.2.1 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事 | 第19-21页 |
2.2.2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 | 第21-22页 |
2.3 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4页 |
2.3.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 | 第22页 |
2.3.2 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2.3.3 社会经济发展由向人.要红利向人才要红利转变的需要 | 第23页 |
2.3.4 学生提升自我价值的需要 | 第23-24页 |
第3章 江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 第24-42页 |
3.1 江西省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第24-25页 |
3.2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江西省十二五产业布局的定位分析 | 第25-34页 |
3.2.1 江西省高职院校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2.2 2013年全省GDP和专业结构关系分析 | 第27-28页 |
3.2.3 产业布局与高职专业结构比较分析 | 第28-34页 |
3.3 江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之路基本情况分析---以D校为例 | 第34-39页 |
3.3.1 校企合作 | 第34-38页 |
3.3.2 行校合作 | 第38-39页 |
3.4 江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3.4.1 高职教育和当地产业布局不匹配,学院办学定位不明确 | 第39页 |
3.4.2 校企合作不深入、不持久 | 第39-40页 |
3.4.3 毕业生就业与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双向信息发布机制欠缺 | 第40-42页 |
第4章 江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建议与对策 | 第42-47页 |
4.1 增强政策导向,提高对高职产教融合的认识,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 第42-43页 |
4.1.1 提高认识,树立意识 | 第42页 |
4.1.2 研究出台鼓励和奖励政策 | 第42页 |
4.1.3 发挥引导功能,服务当地经济 | 第42-43页 |
4.1.4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 | 第43页 |
4.1.5 鼓励和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 | 第43页 |
4.1.6 引导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 第43页 |
4.2 高职院校应体现地方特色、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主动出击为区域经济服务 | 第43-44页 |
4.2.1 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 第43-44页 |
4.2.2 主动出击,寻找出路 | 第44页 |
4.2.3 建立和完善跟踪和回访制度 | 第44页 |
4.2.4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 第44页 |
4.3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 | 第44-45页 |
4.3.1 发挥行业组织优势,构建立交桥 | 第44-45页 |
4.3.2 发挥行业组织专业指导作用,建立评价机制 | 第45页 |
4.3.3 发挥行业组织牵头作用 | 第45页 |
4.3.4 发挥行业组织行业职业资格制定及落实检查的功能 | 第45页 |
4.4 企业应创新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 第45-47页 |
4.4.1 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 第45页 |
4.4.2 履行相关法律及规定 | 第45-46页 |
4.4.3 创新校企合作发展模式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7-48页 |
5.1 结论 | 第47页 |
5.2 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