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第12页 |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界定 | 第12-13页 |
三、利率市场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基本内容 | 第16页 |
(二)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 第18-24页 |
一、利率市场化:金融抑制理论向金融约束理论的过渡 | 第18-20页 |
(一)McKinnon和Shaw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18-19页 |
(二)Herman与Stiglitz的金融约束理论 | 第19-20页 |
二、影响利率市场化的因素 | 第20-21页 |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 | 第21-24页 |
(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恰当的市场模式 | 第21-22页 |
(二)稳定的宏观经济 | 第22页 |
(三)完善的金融监管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国际经验分析 | 第24-36页 |
一、美国、台湾、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24-31页 |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24-27页 |
(二)台湾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27-29页 |
(三)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29-31页 |
二、各国及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 第31-36页 |
(一)积极的财务状况和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 | 第31页 |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败与否,途径的选取尤为重要 | 第31-32页 |
(三)寻找改革突破口与步骤的安排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 第32-33页 |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以货币市场的发展为主阵地 | 第33页 |
(五)市场化改革促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 第33页 |
(六)国家有责任搭建监管体系,以合理的方式加强金融监管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分析 | 第36-48页 |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 | 第36-38页 |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探索 | 第38-48页 |
(一)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 第40-42页 |
(二)金融机构间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 | 第42-43页 |
(三)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 | 第43-45页 |
(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48-56页 |
一、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因素 | 第48-51页 |
(一)商业银行短期经营困难 | 第48-49页 |
(二)金融监管面临挑战 | 第49页 |
(三)金融业务模式陈旧,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低 | 第49-50页 |
(四)利率风险加重,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 | 第50-51页 |
(五)金融全球化的挑战 | 第51页 |
(六)民众风险意识淡薄,增加政府负担 | 第51页 |
二、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 第51-56页 |
(一)深化企业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 | 第52页 |
(二)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 第52页 |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定价能力 | 第52-53页 |
(四)建立良好规范的竞争机制 | 第53页 |
(五)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53-54页 |
(六)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积极引导理性投资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表 2008-2011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