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的起缘 | 第10-11页 |
(一)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纪律提出新要求 | 第10页 |
(二)处理学生课堂违纪问题的教育原则需要转变 | 第10-11页 |
(三)基于个人研究疑惑引发的思考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和已有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一)认知主义理论下的课堂纪律管理问题 | 第16页 |
(二)动机冲突理论下的课堂违纪问题 | 第16-17页 |
(三)纪律实践促进学生课堂规则社会化的趋势 | 第17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行为型课堂问题行为 | 第17-18页 |
(二)情绪型课堂问题行为 | 第18页 |
六、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 第19-23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20-23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21-22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两位课堂违纪小学生的故事叙述与反思 | 第23-36页 |
第一节 行为型课堂违纪小学生的故事叙述与感知 | 第23-30页 |
一、初识人物感知 | 第23-24页 |
(一)个人简介 | 第23页 |
(二)学习成绩和伙伴关系 | 第23页 |
(三)他人眼中的他 | 第23-24页 |
二、汤姆课堂故事场景与分析 | 第24-28页 |
(一)课堂违纪表现:不停制造动作的聪明“大嘴鱼” | 第25-27页 |
(二)课堂违纪行为认知:课堂就不能玩儿吗?他们太呆了 | 第27页 |
(三)课堂违纪行为动机:我想跟大家交朋友,但他们都在躲避我 | 第27-28页 |
三、课堂违纪故事之感知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情绪型课堂违纪小学生的故事叙述与触动 | 第30-36页 |
一、初识人物感知 | 第30-32页 |
(一)个人简介 | 第30页 |
(二)学习成绩和伙伴关系 | 第30-31页 |
(三)他人眼中的她 | 第31-32页 |
二、丽萨课堂故事场景与分析 | 第32-34页 |
(一)课堂违纪表现:假装不懂的沉默“坏小孩” | 第32-33页 |
(二)课堂违纪行为认知:“我故意冷淡他们,破罐子破摔” | 第33页 |
(三)课堂违纪行为动机:我的世界你们不懂,互不干涉 | 第33-34页 |
三、课堂违纪故事之触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小学生产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36-42页 |
一、学生个人层面 | 第36-38页 |
(一)课堂违纪行为认知意识薄弱 | 第36-37页 |
(二)身心发展不健全 | 第37-38页 |
二、家庭教育与环境 | 第38-39页 |
(一)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 第38页 |
(二)情感环境极度匮乏 | 第38-39页 |
三、教师教育教学 | 第39-41页 |
(一)缺乏了解学生导致教育教学方式强硬 | 第39-40页 |
(二)课堂纪律管理态度过于权威 | 第40-41页 |
四、班级制度不尽完善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预防和矫正小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策略 | 第42-48页 |
一、个人层面 | 第42-43页 |
(一)针对自我性格情操、增强其归属感 | 第42页 |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重建课堂违纪行为认知 | 第42-43页 |
二、家庭教育与环境层面 | 第43-44页 |
(一)重视孩子家庭教育 | 第43-44页 |
(二)弥补对孩子的情感空缺 | 第44页 |
三、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 第44-45页 |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无痕教育课堂权威 | 第44-45页 |
(二)改变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 第45页 |
四、班级制度管理 | 第45-48页 |
(一)修整班级管理结构,实施互相管理模式 | 第45-46页 |
(二)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校合作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