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石家庄市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7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小学生涯教育概述 | 第20-2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 生涯 | 第20页 |
(二) 生涯教育 | 第20-21页 |
(三) 小学生涯教育 | 第21页 |
二、小学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二)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 第22页 |
(三) 霍兰德的职业类型理论 | 第22-23页 |
三、小学生涯教育目标的确定 | 第23-24页 |
四、小学生涯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原则 | 第24-25页 |
(一) 自主性原则 | 第24页 |
(二) 实践性原则 | 第24-25页 |
(三) 整合性原则 | 第25页 |
五、小学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25-26页 |
(一) 设置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 | 第25页 |
(二) 开展生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 第25页 |
(三) 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 第25-26页 |
六、小学生涯教育的评价 | 第26-27页 |
(一) 对学生的评价 | 第26页 |
(二) 对教师的评价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小学生涯教育现状调查 | 第27-45页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第27-28页 |
(一) 调查目的和方法 | 第27页 |
(二)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7页 |
(三) 调查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二、小学生涯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8-45页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8页 |
(二) 生涯教育的认识情况 | 第28-34页 |
(三) 生涯教育的目标制定情况 | 第34-35页 |
(四) 生涯教育的内容选择情况 | 第35-38页 |
(五) 生涯教育的实施情况 | 第38-40页 |
(六) 生涯教育的评价情况 | 第40-41页 |
(七) 生涯教育的保障情况 | 第41-42页 |
(八) 反思与建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小学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5-53页 |
一、小学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5-49页 |
(一) 对生涯教育的认识不足 | 第45-46页 |
(二) 制定生涯教育目标时考虑片面 | 第46-47页 |
(三) 选择生涯教育内容时未兼顾总体 | 第47-48页 |
(四) 生涯教育实施方式的选择主体与频率不合理 | 第48页 |
(五) 生涯教育的评价不全面 | 第48-49页 |
(六) 生涯教育的保障不健全 | 第49页 |
二、小学生涯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一) 生涯教育意识缺乏 | 第49-50页 |
(二) 生涯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50-51页 |
(三) 生涯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改善小学生涯教育现状的建议 | 第53-64页 |
一、提高对生涯教育的认识 | 第53-55页 |
(一) 社会各界应广泛关注 | 第53页 |
(二) 学校要提起高度重视 | 第53-54页 |
(三) 家长应紧密配合 | 第54-55页 |
二、构建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 | 第55-62页 |
(一) 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 第55-57页 |
(二) 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 第57-60页 |
(三) 选择合理的实施途径 | 第60-61页 |
(四) 开展全面的教育评价 | 第61-62页 |
三、提供全面的保障体系 | 第62-64页 |
(一) 制定相关政策 | 第62页 |
(二) 给予资金支持 | 第62-63页 |
(三)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