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人格权商品化法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人格与人格权概述第8-10页
        1.1.1“人格”一词的来源于及含义第8页
        1.1.2 人格权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第8-10页
            1.1.2.1 人格权的概念第9-10页
            1.1.2.2 人格权的法律特征第10页
    1.2 人格权的分类第10-11页
        1.2.1 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第10-11页
        1.2.2 物质性人格权与精神性人格权第11页
        1.2.3 商品化人格权与非商品化人格权第11页
    1.3 人格权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第11-15页
        1.3.1 人格权的历史进程第12-13页
            1.3.1.1 国外人格权的历史演进第12页
            1.3.1.2 我国人格权的历史发展第12-13页
        1.3.2 人格权的发展趋势第13-15页
            1.3.2.1 人格权权利体系的逐步完善第13-14页
            1.3.2.2 人格权中的经济利益逐步凸显第14-15页
第二章 人格权商品化法律分析第15-21页
    2.1 人格权商品化的概念第15-17页
    2.2 人格权商品化的对象第17-18页
        2.2.1 姓名第18页
        2.2.2 肖像第18页
        2.2.3 声音第18页
    2.3 人格权商品化产生的基础第18-21页
        2.3.1 人格权商品化产生的社会基础第18-19页
        2.3.2 人格权商品化产生的理论基础第19-20页
        2.3.3 人格权商品化产生的法律基础第20-21页
第三章 人格权商品化的确认与保护第21-24页
    3.1 作价投资第22页
    3.2 品牌代言第22-23页
    3.3 赞助用名第23-24页
    3.4 其他许可形式第24页
第四章 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现状及问题第24-26页
    4.1 理论界对于人格权商品化的不同观点第24-25页
    4.2 我国对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及缺陷第25-26页
        4.2.1 人格权法对于保护人格权商品化的缺陷第25-26页
        4.2.2 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保护人格权商品化的缺陷第26页
第五章 美、德两国对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探究第26-27页
    5.1 美国的“公开权”保护模式第26页
    5.2 德国的“统一权利”模式第26-27页
第六章 对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第27-31页
    6.1 构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制度的理由第27-28页
    6.2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特点第28页
        6.2.1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以特殊的人格标识为客体第28页
        6.2.2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以权利主体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基础第28页
    6.3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侵权行为第28-31页
        6.3.1 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第28页
        6.3.2 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第28-29页
        6.3.3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第29页
        6.3.4 侵权行为的救济方式第29-31页
结论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后记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仇源旺股东资格确认案评析
下一篇:论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