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鸡球虫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鸡球虫病的流行与危害 | 第12页 |
1.1.2 鸡球虫生活史 | 第12-13页 |
1.1.3 抗鸡球虫免疫应答 | 第13-14页 |
1.2 顶复门原虫入侵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顶复门原虫入侵宿主细胞机制 | 第14-15页 |
1.2.2 顶复门入侵宿主相关蛋白 | 第15-16页 |
1.2.3 顶体膜抗原1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鸡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1 鸡球虫活疫苗 | 第17-18页 |
1.3.2 鸡球虫重组疫苗 | 第18页 |
1.4 乳酸菌作为疫苗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4.1 乳酸菌作为表达载体的优势 | 第19-20页 |
1.4.2 乳酸菌表达系统 | 第20页 |
1.4.3 乳酸菌表达目的蛋白方式 | 第20-21页 |
1.4.4 乳酸菌与黏膜免疫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实验动物和虫种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3 菌株与质粒 | 第24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1.5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4-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9页 |
2.2.1 Ecto AMA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 | 第26-30页 |
2.2.2 Ecto AMA1多克隆抗体制备及特异性检测 | 第30-32页 |
2.2.3 Ecto AMA1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诱导表达 | 第32-35页 |
2.2.4 实验动物免疫分组及取材 | 第35-36页 |
2.2.5 外周血和脾脏中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 第36页 |
2.2.6 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型测定 | 第36页 |
2.2.7 抗Ecto AMA1蛋白特异性Ig G抗体的ELISA检测 | 第36-37页 |
2.2.8 免疫重组乳酸乳球菌后对球虫感染的保护效果 | 第37-38页 |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 | 第39-54页 |
3.1 Ecto AMA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 | 第39-41页 |
3.1.1 Ecto AMA1基因的扩增 | 第39页 |
3.1.2 重组表达质粒p ET30(a)- Ecto AMA1鉴定 | 第39-41页 |
3.1.3 Ecto AMA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 第41页 |
3.2 Ecto AMA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 第41-43页 |
3.2.1 融合蛋白的纯化与复性 | 第41-42页 |
3.2.2 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检测 | 第42-43页 |
3.3 Ecto AMA1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诱导表达 | 第43-49页 |
3.3.1 重组乳酸乳球菌的鉴定 | 第43-46页 |
3.3.2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鉴定 | 第46-49页 |
3.4 外周血和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变化 | 第49-50页 |
3.5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数量变化 | 第50-51页 |
3.6 外周血中IgG抗体含量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3.7 重组乳酸乳球菌免疫对球虫感染的保护效果 | 第52-54页 |
3.7.1 体重增重变化 | 第52页 |
3.7.2 感染球虫后盲肠病变计分 | 第52-53页 |
3.7.3 卵囊排出减少率 | 第53页 |
3.7.4 抗球虫指数ACI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57页 |
4.1 柔嫩艾美耳球虫AMA1抗原性研究 | 第54页 |
4.2 重组阳性乳酸乳球菌构建与目的蛋白表达 | 第54-55页 |
4.3 重组乳酸乳球菌免疫后细胞免疫应答 | 第55页 |
4.4 重组乳酸乳球菌免疫后体液免疫应答 | 第55-56页 |
4.5 重组乳酸乳球菌的免疫保护作用 | 第56-57页 |
5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