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IBD病原学 | 第13-15页 |
1.1.2 IBD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1.1.3 IBDV感染鸡组织器官病理学 | 第16页 |
1.1.4 IBD诊断 | 第16-17页 |
1.1.5 IBD防治 | 第17页 |
1.2 MDA5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1 MDA5结构 | 第18页 |
1.2.2 MDA5信号转导通路 | 第18-19页 |
1.2.3 MDA5识别病毒类型 | 第19页 |
1.3 chMDA5在IBD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 | 第19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6页 |
2.1.1 实验动物及病毒 | 第21页 |
2.1.2 工程菌、质粒 | 第21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2-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9页 |
2.2.1 IBDV VP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6-35页 |
2.2.2 chMDA5参与IBDV致雏鸡法氏囊病理损伤 | 第35-39页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40页 |
3 结果 | 第40-64页 |
3.1 IBDV VP2基因的克隆、鉴定及体外诱导表达 | 第40-43页 |
3.1.1 雏鸡法氏囊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3.1.2 IBDV VP2基因的扩增 | 第40-41页 |
3.1.3 重组菌PCR鉴定 | 第41页 |
3.1.4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41-42页 |
3.1.5 重组原核质粒的测序 | 第42页 |
3.1.6 重组原核质粒的体外诱导表达 | 第42-43页 |
3.2 兔抗IBDV VP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 第43-47页 |
3.2.1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43-44页 |
3.2.2 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兔抗IBDV VP2多克隆抗体效价 | 第44页 |
3.2.3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克隆抗体特异性 | 第44-45页 |
3.2.4 重组真核质粒的构建 | 第45-47页 |
3.3 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病毒的动态变化 | 第47-50页 |
3.3.1 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 | 第47-49页 |
3.3.2 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IBDV VP2蛋白表达的变化 | 第49-50页 |
3.4 雏鸡法氏囊chMDA5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信号分子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50-63页 |
3.4.1 雏鸡法氏囊chMDA5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50-52页 |
3.4.2 雏鸡法氏囊chMDA5蛋白表达的变化 | 第52-53页 |
3.4.3 雏鸡法氏囊chMDA5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信号分子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53-57页 |
3.4.4 雏鸡法氏囊促炎症因子/免疫调节因子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57-63页 |
3.5 IBDV感染雏鸡各组织器官眼观病理变化 | 第63页 |
3.6 IBDV感染雏鸡法氏囊组织病理变化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7页 |
4.1 兔抗IBDV VP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64页 |
4.2 chMDA5信号转导通路参与IBDV致雏鸡法氏囊病理损伤过程 | 第64-67页 |
5 结论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