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济学思考--以芜湖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2 实践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页
        1.4.1 研究思路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第19-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高校后勤第19页
        2.1.2 高校后勤管理第19页
        2.1.3 高校后勤社会化第19-20页
    2.2 高校社会化改革有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第20-24页
        2.2.1 制度变迁理论第20-21页
        2.2.2 产权经济理论第21页
        2.2.3 交易费用理论第21-22页
        2.2.4 产业经济理论第22-23页
        2.2.5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3-24页
第3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分析第24-33页
    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情况第24-27页
        3.1.1 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成效第24-26页
        3.1.2 芜湖高校后勤改革概况第26-27页
    3.2 以芜湖为例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分析第27-33页
        3.2.1 产权不清晰、资产剥离困难第28页
        3.2.2 传统体制尚未转变、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第28-29页
        3.2.3 后勤产业化能力较弱,运作效率低下第29-31页
        3.2.4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不健全第31-33页
第4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路第33-42页
    4.1 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第33-36页
        4.1.1 制度变迁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33页
        4.1.2 产权经济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33-34页
        4.1.3 交易费用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34-35页
        4.1.4 产业经济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35页
        4.1.5 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35-36页
    4.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和原则第36-39页
        4.2.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第36-37页
        4.2.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原则第37-39页
    4.3 借鉴国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改革的经验第39-42页
        4.3.1 法德模式第39页
        4.3.2 英美模式第39-40页
        4.3.3 日本模式第40页
        4.3.4 国外后勤社会化管理与改革启示第40-42页
第5章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第42-54页
    5.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后勤产权的多元化第42-44页
    5.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后勤管理制度第44-45页
    5.3 重视市场绩效,提高经济效益第45-49页
        5.3.1 建立科学民主的目标决策机制第45页
        5.3.2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第45-46页
        5.3.3 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配置机制第46页
        5.3.4 建立清晰适度的激励机制第46页
        5.3.5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第46-48页
        5.3.6 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第48-49页
    5.4 强化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率运作机制第49-54页
        5.4.1 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第49-50页
        5.4.2 创新高校后勤管理,提高运作效率第50-54页
第6章 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研究